小学古代诗词教学

时间:2022-10-07 06:12:53

小学古代诗词教学

诗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古代诗词包涵的内容甚广,无论是天文地理、历史军政,还是农工医药、都有涉及。正因为如此,这一瑰宝就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古诗词教学虽然一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语言文字上看,古代诗词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词语多、意义浓缩性大,因而教学难度相应的也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宜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而应该在吸取别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合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线工作的教师,我认为,要学好古代诗词,要重在于“读”和“品”,尤其是对古代诗词相对陌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所谓“读”,自然不能是一味地死读,即认为只要会背诵了就是学好了古代诗词;也不仅仅是教材安排一篇就读一篇。我们所要要求学生的,起码应当是做到“三读”:一读《声律启蒙》或《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二读、背唐诗宋词,三读所学的具体诗篇。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声律启蒙》、《训蒙骈句》和《笠翁对韵》都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因此用于现代小学阶段的学生也非常适宜。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背对于古代诗词的理解也很有帮助。有些人成了名还不改背诵的习惯。被誉为“博物多识,问无不知”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三国志》里说他“与人同行,读道碑,人问曰:卿能记乎?对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可见,背上口,学到手,需要下点功夫。当然,我们要求从小养成习惯。还是“三国”的故事:曹植为乃兄所逼,走七步而吟成诗,传为佳话。可没想到他有此才情,并非天生。据有关材料记载:他从小就刻苦用功,又勤于练笔,10岁左右便“诵读诗论及辞赋十万言”,“能诵俳优小说数千言”,18岁就写出有名的《铜雀台赋》——这就是七步诗的坚实基础。没有过硬的本领,走七百步怕也吟不出一句好诗来的。

读所学的诗篇便是直接对诗篇进行体悟了。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一首诗或一首词便要反复读,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所谓“品”, 也可说叫鉴赏,则是对诗进行反复的品味。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用心灵去体会诗的意象和情感。

因此,要认真咀嚼,反复钻研,在教学中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

首先要博众采广。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学时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中的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以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活情趣、风俗习惯以及农民的情感愿望入词,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所在:他对农村、自然的歌颂,正好说明他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的憎恨和鄙弃。

其次要善于鉴赏。文学是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写茅店、社林、溪水、小桥,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借惊鹊、鸣蝉、蛙声,使这幅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稻花飘香,人们互说丰年,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另外,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许多古诗词,教师还嫌陌生,不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还无法理解意思,体会情感,因此教师教好古诗词必须练先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要像教学其它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意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注意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造型教学研究 下一篇: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