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

时间:2022-10-07 05:12:31

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思想品德试题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呢?我觉得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应该在突出学科的课程性质、渗透学科的基本理念和贯彻学科的评价原则等方面下功夫,并将之贯穿于立意、取材、设问和答案的全过程之中。

一、命题立意突出思想性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想性是这门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设计试题时,应注重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力求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道德的升华与思想的洗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话题。一个儿子用身体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肾,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评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为。

(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为这则材料配上话外音,以表达你的态度。

(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你准备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

本题以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的事迹为材料,使学生体会到,孝敬父母是社会美德,孝敬父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从而突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可见,突出试题的思想性,应力求创设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情境,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渗透初中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景材料凸现导向性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人文性,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导向。试题应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背景材料,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突出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

与社会发展同在,与时代精神合拍,具有高度的时代敏感性,是思想品德学科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本学科的生命力所在。思想品德学科的试题不但要凸显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导向作用,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关注社会热点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心怀天下,热爱祖国。所以,试题设计应把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与关注社会热点作为追求。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会考试卷便聚焦了当时的时政和社会热点,如“嫦娥一号”、党的十七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节能减排行动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贴近学生实际,突出生活化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试题背景材料要反映中学生的思想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分析思考,体验创造,升华情感,从而避免教学、考试“两张皮”现象,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品德”。

镜头一 一位同学上学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嘴里嘟哝着:“都怪妈妈没有及时叫醒我。”

镜头二 放学后进行大扫除,一位男同学抱着球对正在打扫卫生的同学说:“你们替吧,我要去练球。”

镜头三 一位女同学在实验室里把试管打碎了,她悄悄地对旁边的同学说:“别吱声,就装不知道。”

(1)镜头中的各个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3)遇到上述情况,我们应当怎样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本题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且以小见大,折射影响时展的思想品德命题。这类试题可以实现学生个人命运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立足地方特色,彰显个性化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亲社会的行为,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试题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贴近家乡建设,挖掘地方特色,选取富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充分展示当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2008年厦门卷)老师就“履行保护环境责任”组织同学讨论。

小明:当你不乱扔废纸,选用环保铅笔……便履行了具体的环保责任。

小芳:厦门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等环境压力,面对新一轮跨越式的发展,保护环境更加任重道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列举日常生活中三个履行环保责任的事例。

(2)结合厦门实际,谈谈履行环保责任的重要性。

本题以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为背景,以学生履行具体环保责任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保问题,认识履行环保责任的重要性,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即德育,试题设计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试题设问体现综合性

试题设问是试题中连接命题立意与情境材料之间的纽带。设计试题要综合体现三维目标,不能机械地将考试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而应该围绕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知识技能的考查中,应重点考查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中,应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宜采用直接设题赋分的方法,而应渗透在前两个方面的考查中,通过学生解题,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08年5月,人生之路杂志社编辑部“校园生活”栏目的编辑收到了一封署名李科的读者来信。李科在信中说:“我是一位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中考分数未达到重点中学录取线,我想去读普通中学,将来考艺术类院校;爸爸妈妈叫我回去复读,明年再考重点;我的许多同学却建议我去沿海地区打工,闯荡人生。我这几天心里特别乱,不知如何选择,请你帮帮我好吗?”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由谁来选择?为什么?

(3)假如你是“校园生活”栏目的编辑,你会在回信中阐述哪些观点?

(4)你认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题既包括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查,也包括了对学生能力、价值观的考查。需要强调的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强调综合性,所以试题的设问也应突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考查,力求展现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四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参考答案落实实践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试题中的探究与实践题型应该力求通过设置命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等多角度思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全面展示综合素质的平台。因此,在答案的预设上也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007年福州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努力,一份成长。

(1)在成长的历程中,理想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2)在成长的历程中,离不开父母含辛茹苦的哺育和老师的谆谆教诲。请你完成一张感谢卡,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感激心情。

本题以“收获成长”为主题,答案“能写出一件说明父母或者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等方面的事,并能表达出感激之情即可”。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作答。这为学生多角度抒发自己对父母或老师的感激之心、报恩之情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应坚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命题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科德育功能和价值导向,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天津,300270】

上一篇:“让我走近您,爷爷奶奶”课堂实录 下一篇:面对调皮学生,我不会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