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情况

时间:2022-10-07 04:40:34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情况

摘 要:本文通过贵州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阐述一下如何运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进而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时俱进、代代相传。探讨一下非物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非物资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传承保护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贵州省,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保存了大量原生态的非物资文化。近年来 “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这些变化正在不断的消失,而这个时候,时代赋予我们非常紧迫的历史任务,那就是保护和抢救那些处于生存困境和濒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原理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可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大类。马克思称之为艺术生产的包括:人类创造、传播艺术的实践活动,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

艺术生产”这一概念首先是马克思在1857年9月《〈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 “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2]。为了论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马克思在《导言》运用了较大的篇幅。

二、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礼仪与节庆和民俗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和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联的文化空间”。[3]我国现阶段已逐渐建立了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参与者

1.首先是政府,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的保护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在其中摆正位置,如何才能保证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摆脱以政府投入为主要资源的保护模式。由于中国的政府是个“大政府”,所以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时候总会有优先考虑的问题。前段时间,由师姐介绍,有幸见到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皮纸传承人”刘世阳师傅,在和他的聊天中得知了现在他所面临的一些尴尬。由于,当地人看到了皮纸生产的经济价值,所以为了最求高额的利润人们开始抛弃了皮纸原有的生产工序,使用化学试剂来发酵纸浆,这样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的污染,政府迫于无奈,就关闭了当地数十个皮纸作坊。我们不能站在保护遗产的角度去过多的指责政府这种行为的过失与否,这也正式我们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迫使刘师傅这种坚持传统制作方法的手工作坊也被迫令寻生机。

现在还有一种声音是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使政府成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角,然而从消费和生产的关系这个层面来看,最大的并且唯一的“非遗”产品消费者却成了现在的政府,这种既是组织者同时又是消费者的角色。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最终保护也是不利的。所以,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位置还要进一步探讨。

2.在开展“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产业的合理的开发是一种主流观点。当我们注意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时,我们不能说选择产业化方法进行“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是错的,这只能说是艺术生产规律和符合“合理利用”方针的。由于,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性,所以在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阻力,在和刘师傅聊天的过程中,我曾试图问刘师傅表达了对皮纸的兴趣,有机会想要学习一下,结果被刘师傅婉言谢绝了。我知道他这是家传的手艺,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但是刘师傅的儿子似乎对皮纸的兴趣不是很大,这也让刘师傅颇有担心。如何打破这种封闭的传统观念、使这种传统真正传到既喜欢又能发展的人手中,这也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仅凭传统的手艺而不改进生产技术制作方式,也是很难进行非物资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开发。但是,仅仅是为了最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改进,反而又丢失了这种文化本身的意义,如果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我们保护的目的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如何在其产业化开发的问题上找到突破口、既有效的保护了文化遗产,又能使之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稍有不慎,部分“非遗”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这就要求各方面参与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敏锐的市场经济头脑和保护“非遗”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开发项目前要做到足够调研和论证,避免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在我国手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辉煌的历程,它的价值和作用也为那个时代认同和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当下的时代,它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1.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在某些地区、某些民族,由于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使得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来的,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智慧的凝聚,更是在经过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在我们这一血脉当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取向等,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积极意义显著。

2.艺术审美功能的价值、

“美作为价值,有事物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事物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两个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美的呈现是和创造它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他们的美的意识的集中体现。通过各种各样的美的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们带来数不尽的美的享受,各式各类“非遗”项目围绕在我们身边,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也使得我们的心灵得到抚慰。

3.文化传承功能的价值、

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隐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华丽的外衣下,内涵之丰厚、传承之绵延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软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名片与标志性符号。在2006年,国家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名录中包括苗族服饰、国粹京剧艺术、蜡染、蒙古族长调民歌、杨柳青木版年画、少林功夫梁祝传说、等,这些是民族瑰宝、艺术结晶都是我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保护以及传承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脸谱和传承民族的基因。

三、 结语

尽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开发和保护方式正确,就一定能够更好的进行保护。在开展保护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不断成熟与完善给保护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因地制宜开展保护,要尊重其特殊性。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与时俱进、代代相传。(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2010,(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Z],2005.

[4] 凌继尧,张燕.美学与艺术鉴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1.

上一篇:关于子女对养老消费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