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唱法的现状及发展探析

时间:2022-10-07 03:53:51

中国民歌唱法的现状及发展探析

【摘要】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它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产生了很多演变,其发展趋势也为它今后的深远发展趋势奠定基石,民歌唱法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融合也催生了不少的概念和创新,民歌唱法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基本上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强度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歌唱法;现状;发展探析

民歌,是20世纪以后兴起的新概念,是在民间百姓中口头流行的歌曲,是产生最早的一种声乐体裁。民歌在我国的音乐史上地位显赫,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众多的民族和广袤的地域造就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本民族风格和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民族语言为基础,配以多种演唱造型,构成了集情、声、字、腔为一体的民歌表演艺术。民歌的演唱源自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但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稳定的演唱习惯,民歌的唱法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相关联,本文在分析的民歌唱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一、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历程

民歌唱法作为民族声乐的主流唱法,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最初的民歌唱法是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的,是传统歌曲唱法的集中体现,民歌唱法与地方语言相结合,表达了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人文心理素质以及人们的情怀。在我国历史上,民歌的演唱方法发生过无数次的变化,每一次较大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相关,在当时的社会特殊时期影响着人们大众的心理和精神。

民歌唱法在我国的文艺舞台上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后,开创了一项专业的演唱种类。民歌唱法的发展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建国前,止于李谷一等歌唱家的大获成功,代表性的作家有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等;第二阶段是以金铁霖和邹文琴为代表的民歌演唱家;第三阶段始于的大获成功,直至今日,第三阶段的发展内容是对第二阶段的继承和扩展。当代,民歌的唱法是以普通话为发音基础,以传统歌曲唱法为根本,借鉴美声唱法并融合美声唱法与传统歌曲唱法为一体,这种唱法更加合理科学,并深受大家喜爱。它改变了民歌唱法的初衷,赋予了民歌新的生机和力量,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子,为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了当今声乐的发展风向。

由此可见,在我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中,呈现了两种技术风格迥异的民歌唱法。一种是传统文化的声乐表现形式,另一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声乐产物。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两者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民歌唱法的新发展。

二、中国民歌唱法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歌唱法的多元化发展是音乐市场的需求。中国民歌的唱法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是千嗓百音而不是千嗓一音。民族声乐是为音乐市场服务的,反之,音乐市场的需求决定民歌的唱法必须是多元化的。音乐市场上存在着各种派别的唱法,就像欧美国家的美声唱法、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并存一样,民歌的唱法也不能拘泥与一种形式,应该将美声与通俗音乐柔和,齐头并进。

中国民歌唱法的进一步细分是民歌长远发展的基石。各种天籁之音的民族唱法,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民歌唱法的丰富多彩。但是,目前,民歌的唱法界定为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态唱法三类,这种划分不利于民间优秀歌唱家的脱颖而出,影响了民歌唱法的多元化发展。毫不质疑美声唱法可以作为单独的一类,但是民歌流行唱法应该进一步细分。通俗音乐的唱法种类繁多,大致可以细分为一下几类:仿效民族乐器发音法,例如蒙古歌用马头琴发音;奔放高亢发音法,例如藏族歌的唱法;轻言细语发音法,用精雕细刻的语言表达自己情感;地方戏曲发音法,越剧的唱法。丰富多彩的唱法激发了地方歌手的激情,使得民歌的唱法更加多彩多样。

民歌唱法与美声唱法相互融合,健全民歌唱法体系。歌唱艺术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已被世界公认,因此,我们的民歌唱法应该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为一体,体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观点。我国民歌的唱法不断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不断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在科学化、专业化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上相结合,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美学观念。

三、结论与总结

我国民歌唱法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实现了与不同地域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相互融合,虽然它的唱法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的发展前景是广泛的,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音乐学派的重视与肯定,使中国民族唱法这朵奇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上一篇:消费者与商品包装 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