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创新之路

时间:2022-09-21 05:01:36

中国民歌的创新之路

摘要:本文总结并透析了《玛依拉变奏曲》这首新民歌的四点新意,以说明中国民歌的创新问题。意在为中国民歌的发展端正方向,引起大家对于新民歌创作的反思。

关键词:《玛依拉》;新民歌;新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53-01

《玛依拉变奏曲》是中国音乐学院胡廷江老师2008年的作品,它改编自民族音乐家王洛宾老先生上个世纪40、50年代所搜集整理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由此可见,民族音乐作品的挖掘、传承十分不易,需要在不断的创新中来保持其在社会音乐文化中的地位。这也是当下我们对于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所应持有的态度。下面来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新意。

新意一:音乐风格

不难看出,《玛依拉变奏曲》里注入了新的血液--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先锋、前卫、青春”的气息。胡廷江老师作为一位80后青年作曲家,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新民歌,他的曲风不但时尚青春,又不乏大气恢宏的气势,将很好的将技术、激情与新时代的新鲜感融合在一体,具备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亲和力,这是以往传统民歌所欠缺的,这也是他的新民歌之所以更受欢迎的原因。

值得称赞的是曲作者对于民歌改编的风格的“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原民歌风格,更增添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反观一些新民歌作品,浮夸的创新改编,失去了原有民歌的风味,这是当下民歌改编值得反思的问题。

新意二:曲式变换

作者用变奏曲的曲式结构对《玛依拉》进行了改编。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玛依拉》本是一首简单的单二部曲式歌曲,不断反复的单旋律难免会让听众觉得有些平淡。而《玛依拉变奏曲》的变奏曲式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围绕旋律主题展开不同的演绎方式,使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和展示。整首歌曲大致可以分成五个乐段:

1.歌曲的主题旋律。

2.主题变奏①,旋律间加入了花腔,这个乐段最后用副歌性的衬词乐句结束。

3.主题变奏②,节奏变慢,并由原来的E调转为A调,并用最后的花腔乐句为过渡,为再次转入原调做准备。

4.主题变奏③,主题旋律的再现。

5.副歌性的衬词乐段,抒情花腔旋律将整首歌曲推向高潮,并在高潮处结束全曲。

由此可以看出《玛依拉变奏曲》用到的变奏手法有:节奏变化,调性变化,曲调变化,加入花腔旋律,以及由依据原曲调引伸出的新旋律。这些手法使歌曲锦上添花。

新意三:唱腔变化

可以说《玛依拉变奏曲》的最大亮点是加入了花腔唱段。花腔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让演唱者达到炫技的目的,渲染人物个性。所以,笔者认为,在《玛依拉变奏曲》中加入花腔唱段,更加突出地展现了玛依拉这个人物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优秀的花腔演唱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花腔的基本功能――炫技;二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满足的条件――映情映景。

1.何情何景

在寻找答案之前,先来分析一下原型《玛依拉》的情与景。情――玛依拉的热情、奔放、自由、高亢的草原之情;景――善歌的玛依拉、年轻的哈萨克、绣满玫瑰的白手巾,毡房,为我们编织出一幅欢聚的热闹场面。

2.映情映景

歌曲旋律变化对应第一人称的情感表达,夸张地描述出玛依拉所要表达的特定生活情景。

比如:充满自信的爽朗笑声

歌曲第二乐段,以花腔作为变奏手法,花腔的歌词多用开口衬词“哈”, 用跳音音阶形式唱出,模拟了爽朗的笑声,再看花腔的旋律进行,也似笑声般时高时低,很好的辉映了该段玛依拉那充满自信,豪放不羁的性格。这里的花腔考验了歌唱者声音的弹性与灵活性

新意四:歌词再加工

王洛宾的《玛依拉》共有三段歌词,《玛依拉变奏曲》与之对比,改编的是其第三段歌词,改编后的歌词出现在第三乐段,为慢板歌词,内容为:“白手巾四边上绣满了玫瑰花,等待我的情人弹响冬不拉,年轻的哈萨克来到我的家啊,谁的歌声来和我比一下,谁的歌声来和我比一下?”改编后的歌词与之前歌词相比,出现了“情人”这一字眼,表现了哈萨克姑娘期待爱情的心理活动。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对爱情的勇敢执着,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玛依拉变奏曲》的每一点新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这四点综合起来就汇聚成了一首创新改编十分成功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

笔者认为,《玛依拉变奏曲》的改编,很好地运用了上述技巧手法,且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改编的“度”。所以,“适度创新”是民歌文化传承应有的正确心态,才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书环.歌声里的王洛宾[M].新疆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省级卫视节目的泛娱乐化 下一篇:彝族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