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 第5期

时间:2022-10-07 03:02:33

朋友吴女士,一直在某杂志社供职,几年前突然在圈子里消失,再三打听才知道,她到四川山里做义工,教书去了。

这次见面方知,她是到和四川的交界处一个叫甘孜的地方寺庙里去教孩子断文识字的,那地方极偏僻,海拔近4000米,坐火车到成都,还要转两次汽车,坐够两天才能到。风景倒是十分清朗,碧水蓝天、绿草雪山。可是交通极为不便,一路上尽是塌方的路段。寺庙离县城还有五十里。当地不产蔬菜,难得去县城一趟,买颗大白菜回来,“栽”在水盆子里,每天摘两片叶子煮煮当菜吃。此外就是三餐永不变化的糌粑――碗里盛满炒熟的青稞面,当地人用发黑的手按紧了,倒上酥油茶,沿着碗边搅拌,揉着吃着,直到炒面吃干净。

一次学生家长请她吃饭,以为多少会有点好东西犒劳,去了才知道,是远道捎来的一盒快餐面。全家人都眼巴巴地看着这盒“美食”,她哪里还忍心吃,推说自己不喜欢,硬让学生狼吞虎咽地消灭了。

学生很多东西都没有见过,同他们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比如对他们说起豆腐和大树,怎么比划都无济于事,那个地方除了长不大的小树和灌木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树。孩子们没有去过县城,高楼大厦更是闻所未闻。

因为是义工,所有的费用是自己掏腰包,往返的路费、教具、生活费虽然很低,但每次去除了大包小包捐赠的衣物,还要尽可能地带上各种药品。那里的医疗资源奇缺,虽然几里地外有卫生所,但费用不低,看病理所当然被当成了一种奢侈。

刚去的那年,吴女士看到大人小孩儿都患烂眼病,心里很急,以后再去,她带了许多眼药水。开头她需要一家一家上门去给人家点药水,后来,她住的地方便成了一个小医疗站,来点眼药水的人络绎不绝。点着点着,烂眼角渐渐地痊愈,困扰人们若干年的眼病奇迹般地被药水带走了,眼药水的神奇效果使她成为当地的神“门巴”医生。

求医问药的人不由地多了起来,除了教书,她不得不担任起义务卫生员,使出浑身解数应付。一个学生耳朵里总是流脓,按照简单的原理,她用盐水帮他清洗以后,撒了消炎粉进去,用棉花球塞住耳朵,不几天脓水收干,炎症消失。最简单的药品对从来没接触过的人来说,意义是重大的,效果也是神速的。有人额头磕破,血流不止,她用带过去的乌贼骨刮下粉每日敷,很快也收口了。后来,竟然还学会了打针。一位老人患严重的皮肤病,浑身上下的肉都在慢慢溃疡,需要不断打针治疗,可到医疗站打一针就是五元,老人打不起,来求她。看着老人那双无助的眼睛,她觉得自己没有退路,什么话都没有说就赶紧翻医书。首先了解到臀部哪里是没有危险的。在自己的臀部比划了半天,再到卫生所买来针管针头,用小油灯消毒。第一针戳下去的时候,手还有点抖,戳到第二针、第三针时,信心有了,动作也熟练了,蛮像那么回事的,便觉得原来做护士并不难。果然老人扎了十几针以后皮肤病渐渐地就好了。那以后,她常常有家庭自制的酸奶喝,是老人亲自做好,送给她的。

当地人跟现代文明接触最多的物品大概就是电池了,没有电灯,手电筒几乎家家都有。可是若干年以来,废电池的丢弃也是触目惊心的,随处可见的烂在地里的电池,让她心痛得不行,这样的污染祸及的可是子孙后代呀!于是上课的时候,她就比划着告诉孩子们,要珍惜这里的碧水蓝天,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有环保意识,把废电池都捡起来,汇集到一起运走。孩子们的响应出乎她所料,有的孩子甚至到水里去扒拉烂电池,经常弄得自己满身满脸都是泥浆……

不知道该怎样感谢她,难得一次寺庙里的师父带领她的学生被人家请去念经,拿到了200元钱的报酬,一定要全部都给她。她哪里肯收?对那些学生来说,200元,可以买回多少课本和文具用品啊,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可以到从来没去过的县城开开眼界,可以……她一面坚决地摇头,一面心里充满了喜悦。

头一年,吴女士数月后回南京,说以后每年都会再去,当地人哪里肯信?只当说说玩儿的。在这块几乎没开垦的处女地上,几乎就没留下过从大城市里来的客人,何况是个女辈,何况身体是如此的单薄。第二年、第三年年年都看见吴女士风尘仆仆地赶过去,才相信了。那个地方太荒凉了,没有电,不通邮,手机也用不成。只要去了,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家里人再也联系不上。

如此艰苦的生活,她却乐此不疲,数年如一日。见到她,只觉得更加清瘦了,用土灰色的大衣服一裹,俨然藏民的味道了。

今年夏天,她回来操办儿子的婚礼以后,又要出发了。临行前喜滋滋地告诉我们,那里已经通电啦!手机可以用了,电水壶也可以用了,学生们可以触摸到现代文明的脉搏啦!

我以前去过她的家,刚刚装修好的大套新房子,温馨舒适。守着那个家,在丈夫和儿子身边,她的日子优哉游哉,不亦乐乎。是什么让她如此义无反顾,在没有报酬,全靠家里的积蓄资助的情况下去当义工的呢?

不过我也很羡慕她――如今还有谁能一心为信仰而活着?一个精神世界充实的人不可谓不幸福,营养不良的她始终是我们中间最精神抖擞的一个。可见,从付出中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永久的快乐!

一 语 评 析

钱静《义工》:“一个自觉去偏远藏区做义工的女性,的确让人敬佩和羡慕。为信仰而活最快乐,‘营养不良的她始终是我们中间最精神抖擞的一个’。”

上一篇:偷棵菜送给2010 2009流行语文一瞥(上) 下一篇:故园春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