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变:由“提问学生”到“学生提问”

时间:2022-10-07 02:53:56

角色转变:由“提问学生”到“学生提问”

“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主动、健康成长,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问题意识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绝对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提问也应由教师“提问学生”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问”为主,积极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好问、乐问,实现课堂有效性。

一、不想问:学习主体无从落实

1.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我们要教育学生只有既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力

求知欲是学习需要的核心。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难以产生成就需要和附属需要,也就没有“想问”的动力了。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教《愚公移山》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重新审视“愚公精神”。同学们沉思片刻后,就有人大胆发言说:“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一味蛮干,实在不敢恭维,他完全可以打通隧道,开辟一条方便捷径,何必每天挖山不止,浪费时间和劳动,让子孙后代跟着吃苦。”也有学生说:“当时没有先进设备打通隧道,完全可以搬出大山,也可以在深山开发资源,未必去死挖山,这样不是聪明得多。”此外,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要常乐莫知足”“老马未必识途”“近水楼台后得月”等。

二、不敢问:教学平等无从体现

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是怕问错了惹别人笑话,或是怕老师批评。

1.教学的“无错原则”,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我们的课堂应实施教学的“无错原则”,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存在。诚如有位优秀教师所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因为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2.“弟子不必不如师”,开展平等的课堂双边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3.“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建立伙伴型师生关系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语重心长的教诲,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关闭、防范的心门打开了,敢说了,敢问了,学习的源动力就有了。

三、不善问:学习实质无从说明

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了,教师还必须给予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以及方法上的指导。

1.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问”的层次

初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激疑、质问,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扩大思考的难度,在深度上教学生学会思维。如教《变色龙》笔者采用了层层深入法培养学生思维。在学生分析了警官见风使舵的性格后,再让学生思考他性格中本质的不变的是媚上欺下。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追问:他为什么要媚上欺下?这一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使学生思维具有了相当的深度,从而完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感悟。像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使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从而使学生“善问”。

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大千世界“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效地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比如教《孔乙己》,笔者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产生认知的冲突,很自然地认真研读课文。接着笔者再因势利导学生“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3.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掌握一些提问方法,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问题。经过总结,我认为要让学生掌握的提问技能有一下五种:了解性提问,如“这篇课文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何关系”“文章内容跟作者经历有关吗”;理解性提问,如“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探究性提问,如“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比较性提问,如“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两篇课文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谁更好些”;创造性提问,如“这个词可以换作”。

4.启发学生如何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的原则是具体准确,并且要说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提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简单使用疑问词,如一味简单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发问。二是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到现在,学生已经能提出一些让你吃惊的问题了。如《风筝》一课,有学生问:“本来一般人做错了事巴不得别人忘记才好,但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小时侯做的错事,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和悲哀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学生问:“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这件事,岂不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吗?”问题之犀利,角度的现代感之强,问题表达之清晰,怎能不让老师喜出望外?

四、不好问:主动学习无从具有

人的思维起源于直接的情境。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中不断提高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的“好问”能力。

1.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背影》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于是提出了:“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等问题,讨论时气氛也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2.创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让学生在提问探究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才更喜欢质疑问难。

五、不乐问:学习意识无从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问”也是质疑问难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应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也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了,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提高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想问、敢问、善问、好问,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创造和谐宽松的提问环境,让学生在主动提问中增强创新情感,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弗朗西斯亨金斯.通过有效提问提高思维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沃尔什,萨特思.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聋校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之我见 下一篇:关于生物实验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