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泳教学探讨

时间:2022-10-07 12:50:43

学前儿童游泳教学探讨

摘 要: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初学游泳幼儿进行快速而简洁的教学方法探讨,并结合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生理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及上课水域水位情况,总结深浅水教学这一游泳教学方法。合理进行深浅水交替教学,应根据学习任务、儿童学习过程的实际水平,侧重浅水或深水,或浅、深水并重教学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游戏和目标设置等。

关键词: 学前儿童 游泳教学 深浅水教学

1.引言

游泳教学和陆上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有明显的差别。人在水中运动,水对人体浮力、压力所产生的身体悬浮、失重感觉、身置由直立变为俯卧运动时无固定支撑和呼吸的不随意性等,导致幼儿心理、生理上恐惧和不适应,给游泳教学增加难度。

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对他们的游泳教学应有别于其他儿童或是成年人。我选择深浅水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游泳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游泳教学在不同的目的和教学环境下有不同的教法,深水教学环境可以选择深水教学方法,浅水教学环境可以选择浅水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选择深浅水结合的方法等,但为了安全考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浅水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能否把两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效果,关键是能否选择合理的比例结构或合理的结合点。为了证明深浅水教学互换教学法对幼儿的作用,运用深浅水教学互换训练使幼儿快速而简洁地掌握游泳基本动作。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珠海市广科院幼儿游泳兴趣班的幼儿30名。其中,男学员23名,女学员7名,年龄均在5―7岁之间,均为游泳初学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检索大量的有关幼儿游泳教学方法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2.2实验观察法。

2.2.2.1实验设计

采取实验设计,具体实验设计方案:结合游戏和目标设置,运用深浅水交替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

2.2.2.2实验时间

对实验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0天实验(2010年暑假)。

2.2.2.3实验内容

本实验的实验内容为运用深浅教学方法,结合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并在教学中插入目标设置。

2.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2.4归纳法。

结合游泳教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在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后,统计了实验效果,具体的实验效果见表1,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实验效果评价。

在经过了为期30天的实验后发现,全部幼儿都学会了游泳。其中,大部分(22人)都较好地掌握了游泳简单技术,只有小部分在经过游泳教学后,表现一般,这说明此游泳教学方案设计比较成功。

3.2幼儿游泳教学的特点

3.2.1深水教学法的特点。

深水教学法是一种针对有一定游泳基础的幼儿进行的训练方法,它能使具备一定游泳基础的幼儿大大提升游泳的进步幅度。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好深水教学法。

3.2.2浅水教学法的特点。

浅水教学法是针对从未下过水、游过泳的幼儿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安排幼儿在浅水区中进行教学的方法。

3.2.3深浅水结合教学法的特点。

深浅水结合的教学法是指,针对幼儿进行教学时,在深水区和浅水区同时进行教学的方法。深浅水教学方法能够较理想地提高幼儿的游泳水平。深浅水教学法是一种专门针对幼儿而设计的教学方法,能根据幼儿初学游泳的这种特征,一步步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水平。深浅水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深浅水教学法讲究循序渐进,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幼儿从不会到会的一种教学方法。

3.3深浅水教学的课程设计

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可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熟悉水性,深、浅水的比例1:8;第二,学习与改进技术,深浅水比例为1:1;第三,巩固与提高,深、浅水比例为8:1。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见表2:第一阶段1-3课次;第二阶段4-7课次;第三阶段8-10课次。详细的设计如下:

3.3.1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

在第1―3次课中幼儿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水性,提高对水的感知度。这一阶段先进行45min的浅水教学,要求幼儿基本上能完成漂浮、蹬边滑行;抓边呼吸,要求连续10次以上有节奏感;蹬边滑行后蹬蛙泳腿连续2―5个,臂与腿配合憋气游3―5个;再进行15min的深水教学,幼儿进行25m蹬蛙泳腿训练基本上能由带腰板、臂充气圈到递减脱漂。通过该项目的基本训练,幼儿熟悉水性,体会水的浮力,控制身体平衡,进一步克服对水的恐惧心理。实践表明,这一安排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首先,恐水心理是幼儿学习游泳的一大障碍,幼儿到陌生环境,或因从小耳闻目睹溺水事件而不敢下水;其次,人体进入水后,当水的深度超过人体重心所在的脐部位置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身体会感到一种向上升起的力,使人站立不稳失去控制,以致喝水、呛水。因此,在幼儿开始学习游泳时,教师除了要求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外,选择45min的浅水区到15min深水区的过渡练习,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消除紧张心理,逐渐习惯和自在,不但可以尽快熟悉水性,还可以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3.2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二阶段。

教学的第2阶段安排4―7次课,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改进技术动作,按照深、浅水并重的时间分配,30min浅水区教学,游泳基本能掌握短距离的浮板蹬腿和蛙泳配合游,实现由两次动作一次换气到一次动作一次换气的转变,30min的深水区练习,幼儿浮板蹬腿,配合游的距离不断加长,踩水技术也由带漂转变到脱漂。实践证明,这一阶段采用浅、深水并重的交替教学,符合少年幼儿的生理特点,因为少年幼儿的神经活动过程不太稳定,兴奋和抑制易扩散,神经活动的强度和集中能力较弱。有资料表明,年龄越小,兴奋性集中时间越短,如6、7岁的幼儿,其兴奋性集体时间只有20min左右,10―l2岁则为25min左右。所以,长时间在一个教学位置练习,会使少儿神经兴奋性降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浅、深水交替教学,水的浮力、阻力、环境不断变化,不断地给幼儿以新异的刺激,使其保持较高的神经兴奋性,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水平提高。进行深、浅水并重的教学,还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和竞争的意识。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有个别胆量大的学生,在浅水区学会短距离的配合游,转到深水区就能25m畅游无阻,这对个别胆小的学生能起到带动作用。另外,这种训练安排是突破呼吸关和技术动作产生质变的关键,抓住时机进行合理交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上课时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浅水区能换气游l0m以后,在浅水区加长距离,经常是游一段就站起来,但是,如果教师及时把他带到深水区陪游,他很快就能游25m,甚至50m,不但突破呼吸关、距离关,而且动作的协调性大幅度地提高。据统计,―般到第6次课,80%的学生才能漂游25m。

3.3.3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三阶段。

教学的第3阶段安排8―10次课,幼儿学习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和提高,先是浅水区进行一组长距离的配合游,重点训练幼儿动作协调性,纠正错误动作,然后主要的练习都在深水区,主要进行长距离浮板蹬腿练习与配合游,蹬腿练习贯穿教学训练整个过程,这是因为在技术训练中,腿的技术是训练的关键,先练好腿的技术要比先练习配合技术好处多。首先,腿部动作在游进中增加身体稳定性,保持身体平衡,减少身体的左右摇摆,使身体形成良好的流线型;其次,可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心血管耐力,良好的蹬腿抬高身置,便于配合技术更好地掌握。实践证明,注重培养幼儿节奏强和有力的蹬腿风格,对于基本技术训练有极大帮助,可使运动员在幼儿阶段就形成快速技术的动力定型,对于提高速度素质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练要根据幼儿个人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视幼儿具体情况规定练习的距离与组数。在深水区练习前,首先让幼儿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水中训练想象,因为在训练前,幼儿大脑兴奋性还不高,这样做有利于将幼儿的已有表象在大脑皮层重现出来,解除幼儿心理上的某些消极因素,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激绪;有利于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见表3),80%的幼儿都能游200―300m,优秀的甚至游到500―600m,20%的能游到50―100m,几乎所有学生都基本掌握游泳技术动作。

3.4幼儿教学法注意事项

3.4.1了解熟悉幼儿心理及各阶段的游泳水平,合理进行浅、深交替的时间分配。

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每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讲评,对幼儿学员的进步和错误予以及时的表扬和纠正。

3.4.2总体上注意多深水练习、少浅水练习。

幼儿学习游泳,多年来都遵循由浅水到深水的规律。但是,如果在浅水中待的时间过长,就必定会影响幼儿学游泳的进程。人人都有危机意识,幼儿的游泳学习只有不断处在危机中,才会更大地激发潜能,深水相对浅水练习更能激发幼儿的潜能,也更能让幼儿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

实践证明:对游泳馆学游泳的幼儿与天然水域学游泳的两者进行比较,后者能够很快地学会浮水,在浮水的基础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适应性较游泳馆学游泳的幼儿强。同龄农村幼儿较城市幼儿能够游泳的比例要大,这是因为他们学游泳的水域存在差异。在游泳馆学会游泳的,一到天然的水域,特别是深水水域,明显地表现出胆怯性。这些都充分说明深水练习对幼儿学游泳的重要性。

3.4.3在幼儿教学中运用游戏。

熟悉水性教学是游泳深浅水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幼儿必经的阶段,其目的是让幼儿体会水的特征,逐步适应水的环境,消除怕水心理,培养对水的兴趣,并掌握游泳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动作,如呼吸、浮体、滑行和站立等动作,为以后学习和掌握各种游泳技术打下基础。在游泳深浅水教学中,辅以游戏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游泳动作,这就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如在深浅水教学中,可以运用“抓鱼”、“吹乒乓球比赛”等游戏。

3.4.4幼儿游泳教学中插入目标设置,增强教学效果。

目标设置是激励动机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设置具体的活动目标,使之成为激励个人努力的动机,从而提高活动成绩。多年来,目标设置与行为或心理的关系在工业或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在幼儿游泳中,可以适当插入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设置,增强教学效果。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运用深水浅的游泳教学方法进行幼儿游泳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1.2幼儿游泳教学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拔苗助长。

4.2建议

4.2.1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幼儿游泳教学过程。

4.2.2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插入游戏和目标设置,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83.

[2]《运动训练学》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冯真.浅谈少年游泳的基础训练[J].游泳季刊,1993.

[5]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编.游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吴琼.游戏对幼儿游泳教学作用的研究[J].游泳季刊,2005.

[7]袁艳春.游泳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

[8]安柠.快速学会游泳的教学方法[J].游泳季刊,2005.

[9]左红卫.克服恐惧心理,优化游泳教学[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10]佚名.消除幼儿游泳教学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J].游泳季刊,2006.

[11]黄毅.游泳教学及其速成方法探讨[J].内江科技,2006.

[12]杨俊.少儿游泳教学法游[J].游泳季刊,2006.

[13]陈岳祥,刘仕华.初级游泳教学四注意[J].中国学校体育,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融情趣教学于小学英语教学中 下一篇:江苏省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