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浅析

时间:2022-10-07 12:31:06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浅析

[摘 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面积缩减、产量减少。通过加大农民培训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合理转移和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全面提升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8-02

叙永县地处四川西南地区,幅员面积2976.9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其中5个民族乡),231个行政村、1657个村民小组。 2013年全县总人口72.1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1.0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6.59万人,农业从业人员21.78万人,另有超龄劳动力8.91 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67万公顷,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0.06公顷。与2012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48万公顷,减少23.11%;粮食总产量23.08万吨,减少25.09%;农民人均纯收入6014元/年,增长11.10%。从数据变化可见,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出现了粮食播种面积缩小、产量减少的现象,笔者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

据有关资料:2012年叙永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达20.29万人次,占适龄劳动力的 51.37,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1.9。笔者曾在本县5个乡镇分别对1个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表明:5个村在籍人口平均为2110人,在家务农的只有135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71人,家庭妇女164人,16岁以下少年儿童845人,5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只有74人。从合乐乡的调查情况看,全乡原有居民2653户11450人,现仅有2281户9873人,50岁以下劳动力3291人,外出务工5828人。如方元村有青壮年劳动力人361人,外出务工284人,而超龄劳动力务农的占现留农村总劳动力的76%。目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劳动力严重缺乏。

二、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种植面积缩减

土地是生命之根、生存之本。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1],基础建设用地大大增加,加上大中型城市企业用工量急速增加,在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一股“打工潮”,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有效种植面积减少。

2.作物播栽量不足

在耕土地大多播栽量不足,难以获得高产。如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构成的,一般情况下大田移植穴数1.5~2.5万穴,基本苗数为4~6万株(因品种特性而论)。而目前我县水稻的播种量普遍不足,为正常播栽量的三分之二。2014年整个水稻种子销售量比往年减少了三分这一,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情况。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种子的销售情况也是如此。

3.文化教育水平偏低

由于叙永县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农村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对滞后。目前全县农村从业人数36.593万人中,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占25.7%,上过初中占61.8%,高中(含高中)及以上文化占12.5%。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仅占2%,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0.9%,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96.8%。象这样的文化教育结构,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可想而知。

三、对策建议

近十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部门的核心目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稳定粮食单产和总产[2~3]。然而,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虽然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危及到粮食的安全,阻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稳定农村基本劳动力,确保粮食的生产和安全。

1.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一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2009年四川省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始实施至今,我县阳光工程培训共培训6580人,50岁以上劳动力占60%以上,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仅占20%。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把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纳入政府规划,学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农村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校乡结合,校企合作”等培训新模式,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型农民创业等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2.统筹兼顾,合理分流农村劳动力

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滞留农村,不利于对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但过度、无序地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新增劳动力都流向城市,农村基本劳动力无保障,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因此,要统筹兼顾,正确引导,在保证农村种养殖业基本劳动力的前提下,合理转移和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忙时务农种田,农闲时务工挣钱,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

3.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一是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在政府稳定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样化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投向农业科技领域,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经济、政治待遇,稳定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创新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4.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种粮食积极性

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增加种粮补贴,特别是要努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由于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收益降低,增产不增收,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田不如打工”意识越来越浓,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过度外流。除国家政策支持给予种粮农户补贴外,还需要增大农资补贴,提高粮食的收购保护价格,降低和稳定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使农民种粮能获取较好的收益,才能从根本上稳住农村粮食生产的基本劳动力,保证粮食的正常生产和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许高峰,王运博.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120-127

[2]李刘艳.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13,7:11-15

[3]刘新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7:10-13

上一篇:分光光度法测定校园河水中氨氮的探究 下一篇:浅谈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