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

时间:2022-10-06 11:27:54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

摘要:通过对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最终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26-0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要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性能、理解主要部件组成原理及其作用、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安装、使用优化,以及日常维护与维修,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及全面素质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地位重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尤其是当前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和软件维护人员,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占据较重要的技术分量。由此可见本课程的重要性。

2.课程知识更新快。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说明了硬件发展速度之快。计算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涉及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地方,知识更新周期短,时代特征鲜明。

3.课程内容综合。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软、硬件等知识,知识面较广且相关性较强。想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多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素质的支撑。学生既要消化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地位重要、知识更新快、内容综合性强,但很多学生对本课程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甚至将其当做选修课看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校学生的理论素养相对较低、动手能手相对较差、知识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不会融会贯通,不能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计算机发展迅速,性能日益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却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更新,使得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不能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当市场已经出现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法时,即时使用的教材还停留在几年前,内容与现实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极大地降低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方式落后。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利用黑板、投影仪等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板书和演示,学生做好笔记,模仿教师操作。对于自控力不强、个性鲜明的中职生来说,这样的课堂吸引力不大。学生虽然学会了课内知识,但没有真正理解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缺乏实际运用,就业时往往会出现无法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的现象。

3.实践环节缺乏。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更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大多拘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份额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多数学校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的理论考核,缺乏实践环节的考核,对学生评价往往只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单一的考核形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实际运用技术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具有知识和技术应用的高素质劳动者,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上岗能力。中职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要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顺利进入计算机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岗位,成为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加强教材建设。选择教材时,应考虑该教材是否适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了避免与现实脱节,要尽量选择较新出版的、内容相对前沿和可操作性强的教材。为了做到与时俱进,可通过网络和相关专业期刊等途径,了解本领域发展最新情况,熟悉当前市场的各个计算机配件的流行产品和软硬件发展技术,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调整、更新,使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做到教材的知识性、应用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从而满足学生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最新技能的掌握。

2.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将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用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任务,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将教材内容划分为4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测试”和“系统维护”,设计与实践相对应的4个教学项目。例如,在“硬件组装”教学项目中,设计以下项目教学步骤:①引出项目,明确任务,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教师首先引出项目明确任务“动手组装一整的计算机系统”;②制订方案,明确步骤,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学生分组设计出组装方案、性能指标和基本配置;③小组合作,实施方案,让学生能够“做中学”:根据方案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并模拟选购,在学校计算机组装室进行组装和系统设置实际操作,完成实训报告和项目任务书;④检查评价,完善方案,优化学生所得: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互相检查和评价,优化完成项目方案;⑤巩固训练,总结提高,让学生能够“学中用”:通过相似项目的训练,对整个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和评价,使学生梳理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灵活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解决同类问题。

3.加大实践环节。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去实现。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比重,结合自编的模块化课程教材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实践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所以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也应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分值比重大、笔试成绩分值比重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考核部分包括3个方面:学生素质考核(10%)+学生技能考核(70%)+学生理论考核(20%)。其中技能考核由单项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单项目技能考核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BIOS参数设置、硬盘初始化、系统与常用软件安装和故障检测等方面;综合技能考核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系统安装、系统调试、软件安装、故障检测定位排除等对方面。用这样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视,突出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有望全面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课程教学和企业需求接轨,让学生与时俱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2010,(02).

[2]姜丽娟.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03).

[3]李占宣.浅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探索,2011,(08).

[4]汪克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2,(07).

上一篇:高职院校《安全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营养指导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