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教育在慢性失眠中的对照研究

时间:2022-10-06 08:57:59

睡眠教育在慢性失眠中的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97-01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 是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1]。随着现代生活节律和压力的提高,失眠人群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失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严重疾病,早期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此并不重视,直至患者出现其他严重的症状时才发现由于患者自行滥用催眠药物已经导致治疗十分困难。据报道慢性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正确认知失眠和睡眠的正确方法在治疗慢性失眠中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将78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右佐克匹隆治疗和失眠教育联合右佐克匹隆治疗两种方案,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组在该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78例,年龄38-64岁,失眠时间8月至20年,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排除由于躯体不适或其他疾病原因导致的失眠。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对照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右佐匹克隆3mg,晚顿服[2],联合组加刺激控制疗法(改善睡眠环境和睡眠倾向,回复卧床作为睡眠信号的功能等睡眠教育)。

1.3标准:

1.3.1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标准[3,4]:①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存在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晨起醒后无恢复感;②在有条件睡眠且睡眠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仍出现上述症状;③存在与睡眠相关的日间活动障碍:疲劳、不适;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学习、工作、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易激惹;日间思睡;兴趣、精力下降;工作、驾驶中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相关的其他躯体症状;对睡眠过度关注。

1.3.2失眠教育(CBT-1疗法):包括睡眠习惯、刺激控制法、睡眠限制、认知疗法4各方面的教育。睡眠习惯:睡前数小时避免使用兴奋类物质;睡前不饮酒;规律的体育锻炼,睡前避免剧烈运动;睡前不大吃大喝,不食用不易消化食物;睡前1小时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书籍、影视节目;卧室安静、舒适,光线、温度适宜;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刺激控制法:是一套改善睡眠环境和睡眠倾向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干预措施,恢复卧床作为诱导入睡的信号。包括有睡意时才上床;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离开卧室;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无论睡眠情况如何,规律起床;日间避免小睡。睡眠限制;减少卧床时间,使卧床时间与实际睡眠时间相符;睡眠效率低于80%时间减少睡眠时间;避免小睡认知疗法:失眠患者常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过度关注失眠的不良后果,在睡眠前紧张焦虑,这些负性情绪加重失眠,失眠的恶化又加重了患者的担心,形成恶性循环。包括保持合理睡眠期望;不把所有问题归罪于失眠;保持自然睡眠,避免强行要求自己入睡;不过度关注失眠;不为一次失眠产生挫败感;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

1.3.3疗效评价方法:

患者2周后按照患者对睡眠的自我评价评分,对目前睡眠情况满意(或3次/周)评为3分,对照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对照两组患者评分情况,评价患者焦虑情况。

1.4统计方法:所得结果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行×列表的x2检验方法,均以P

2. 结果

2.1对照两组患者2周后的失眠情况评分,可见联合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联合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失眠状况改善明显。

2.2对照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存在焦虑状况,但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焦虑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3.讨论

慢性失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性疾病,他不仅仅发生在老年人,中年患者甚至30岁左右的患者也不少见。它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抑郁症以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也都与此相关[4]。改善睡眠情况已经刻不容缓。但是由于失眠是一种常见情况,很多患者甚至医师不问缘由直接服用一些抗失眠的苯二氮卓类或新型的GABAA受体激动剂,这些方法对急性失眠患者疗效较好,而对慢性失眠效果甚微。

右佐克匹隆属于非苯二氮卓类环吡咯酮类化合物,通过与苯二氮卓类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改善睡眠质量,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失眠,具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停药后反跳轻微的优点。该药的最大药效时间是1小时,半衰期6小时,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为52%-59%.可以有效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次日晨起无不适反应,健康成人连续服用本品不蓄积,在1-6 mg,分布与剂量呈线性关系

综上所述:睡眠教育在慢性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2): 141-143

[2] 王素侠.秦玲.唐媛.等.扎来普隆与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13,39(1):104-107。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118-119

[4] 赵晓.时晶.杨益昌.等.失眠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641-2643

[5] 梁敏杰,李洁,周全.等.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静息态脑默认网络磁共振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1)1528-1533

[6] 杨利杰.心理治疗失眠症52 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88-89

上一篇: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的作用 下一篇:早期护理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