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关怀维度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06 07:31:52

审美关怀维度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蕴毋庸置疑,而审美关怀又是人文关怀的终极关怀,审美关怀对于主流价值的引导包括和谐社会理念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审美维度进行思考与实践:包括思想政治课讲授过程中美育的渗透、增设美育相关的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积极利用社会美育资源等。

关键词:审美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美育

一、解读审美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其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所以,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意蕴,而审美又是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的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初级关怀,是使人们恢复到身心健康的状态。终极关怀,是通过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索,获得一种精神升华。

大致说来,人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本体存在的哲学的承诺;一种是宗教承诺;一种是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和宗教面临危机。

古希腊时代探讨本体,为人类寻找家园——终极关怀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到了近代后,哲学家们便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认识论,形成了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两大阵营。这两个学派倡导归纳法和演绎法。但是,单靠经验归纳,只是没有普遍的有效性;单靠逻辑演绎,虽然结果严密可靠,却无法获得新知识,因为前提并不是演绎自身所能提供的。康德的二元论出现了,但是超验的宇宙本体是不可认识的,所以,康德的认识论并未完成对传统本体论的深入研究。康德之后,以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虽然企图从人类主体的意志、欲望、本能入手,却只能使这种研究停留在体悟和推测的基础上。与之相反,以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的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假命题”,使本体论的研究没有完成终极关怀的使命。

宗教也好,哲学也罢,都是为人类寻找一个无限的寄托和依据:终极关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与自由的愿望中发明了宗教,在宗教中,人同自己分裂,将理想化的人格视为超人的宇宙主宰,人的本质在宗教的对象化过程中受到了异化。对宗教神袛存在合法性的论证的重要工具是“目的论”,即神所创造的一切不过是为人类提供一个生存环境。但是“日心说”、“进化论”是对神学的荒诞不经的嘲弄。宗教的彼岸世界可以成为信仰的实体,却无法成为知识的对象。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对上帝的信仰危机,靠理性是无法解决的,虽然理性是批判宗教的有力武器。而科学可以减轻肉体的痛苦,但却无法减轻精神的痛苦。宗教终极关怀的理想又落空了。

在哲学、宗教终极关怀的理想破灭之后,人类寄希望于艺术对人情感的慰藉。这种慰藉将有限的生活境遇指向无限的生命意义。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可以使想象力和知性得以协调,结合起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成为知情意相统一的整体。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可以使被遮蔽的存在重新澄明……

教育乃是对人性的培育,是完美人性的开启。席勒以后的思想家,对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批判的过程中,通过审美的路径,诉求着人性的完美。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改变人的异化状态,弥合分裂,使人性趋于完美。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韦伯认为,在越来越理性化的世界中,艺术承担了人的“救赎”。

二、审美关怀维度下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构建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美学对于生活,不应像今天普遍存在的那样,只是一种装饰的关系,而应是伦理/美学的权威。美学的表面可能作为设计的外形,然而,其伦理/美学的内核,目标却是公正。”按照韦尔施的说法,“美学公正”就是“对异质性的公正”,这意味着美学必须站在一种多元的立场上,对各种地域性差异、风格多样性等保持开放,而不是设定一种评判一切的美学标准。

对于社会人生的正面引导,西方美学已有传统。席勒的审美政治学思潮就具有利用审美引导政治和谐的功能。席勒说,“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实现外在的和谐必然通过人内在的和谐,而美正是人的内心自然的东西,而这种内在的东西通过外在显现,会给人带来道德、行为的良性选择。

美学对于人类完善知识结构的建构意义也十分明显。在康德的知识论体系中,美学作为沟通因果必然性的纯粹理性之“真”与主体自由性的实践理性之“善”的桥梁而存在;在黑格尔的哲学王国中,美也是作为融合知性认识与实践意志的产物而存在,“从美对主体的心灵关系上来看,美既不是困在有限里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如果把对象作为美的对象来看,就要把上述两种观点统一起来,就要把主体和对象两方面的片面性扬弃掉。”同样,马克思本人也将美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和结果之一,认为“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与“生产实践的”和“理论的”把握世界方式,一起构成了人们把握世界的三种主要方式。后来的哈贝马斯,在马克斯·韦伯观念世界的基础上,又将人的存在世界三分为“工具理性”主宰的世界、“价值理性”主宰的世界和“表现理性”主宰的世界。而作为审美的“表现理性”,俨然具有与其他理性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维,它们共同建构起包罗社会发展观念在内的整个人类认识的观念体系。美学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那里,被标举得更高:实用主义的价值学说将“审美价值”置于实用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和宗教价值之上,认为艺术对于社会人生具有积极的建构作用和传达功能。如杜威强调“艺术即经验”,认为“经验是有机体在一个物的世界中斗争与成就的实现”,这突出了审美欣赏中主体的积极性和对经验世界的建构性,美被理解为经验性品质,这种经验达到了内在的联系性和完整性,因而可以寄望于在审美的经验中建立起美学与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联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关怀维度的思考

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包括学校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在内,具有对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规范意识的培养与熏陶的功能,其中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与校园物质环境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包括学校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性课程则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课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抽象性与理论性的责难声中,我们可以考虑审美关怀的渗透与实施,以美的维度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中,对显性课程的具体做法包括:在对四门思想政治课程的处理中渗透审美关怀;关于与美育相关的其他课程的设置。而对隐性课程方面,首先,是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课程的处理中,渗透浓郁的审美关怀

在审美关怀的维度下,除了传统的理性的思想政治手段外,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更应发挥它们的作用。不同于以往方式,关于美的教育更注重情感和理想等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引起情感的共鸣与震撼,这样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而在这种情感与审美的效果的影响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而通过美育的渠道,使得单一、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助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理论性、抽象性。美育的审美关怀,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身心的协调发展,在影响其思想和观念的同时,完成思想教育的目标。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使人获得对美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只是一种被训练很好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美育在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功能的同时,大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是决定它立于世界经济和发展地位的强力支柱。

2.在课程设置上,强化美育教育

审美关怀维度下美育的课程设置包括艺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多学科。我们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显性课程的设置外,增加其他与美育相关的课程的设置。美育是一门集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人文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因此,让学生的视野对美的充分感受是美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美育中形成具有识别美的眼睛和对美的判断能力。同时,让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的视野。另外,在课程设置上,把美育作为通识必修课,这样可以强化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美育早就作为一门通识教育提出,并纳为必修课的专业课程。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除了四门必修课外,应该加强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差异。对于文科学生,因其具有一定人文知识基础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实用的课程,例如,色彩搭配、装潢设计、美食烹饪等有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同样也适合理科的学生。理科学生则侧重增加一些相关的文学、艺术等人文类的课程,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悟性。

3.关注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建设

校园是学生进行校内学习和活动的唯一场所,是学生成长必须存在的环境。《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生动、健康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建设,使校园文化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阵地。”作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唯一环境,校园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其实,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

(1)校园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建设。教育的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校园的隐性课程建设中体现更为明显。在校园环境的优美和整洁下,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使得学生身心愉悦,同时带给学生更多的正面影响,有利于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形成,使人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对于校园公共设施投入和建设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财政保证。教室内外影响美观的物品要及时整理。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知识,否则,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产生负面影响。

(2)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社团以及学生会的作用要予以重视。在社团和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可以把他们作为发挥学生特长和展示才华的重要基地,学校应该予以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要及时解决学生在社团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对于社团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帮助他们组织相关的讲座,引进优秀的人才和专家做的辅导。帮助他们从社会引进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专家为社团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宣传。如舞蹈社团的老师可以邀请歌舞团、舞剧院的艺术家进行舞蹈欣赏的普及课程等。一些实践类的社团,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如营销类的社团,可以组织参观著名的企业,感受企业的氛围,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另外,也可以有一些硬性的规定,例如,学校也可以将学生在社团的表现情况与学分挂钩,需要修满专属的社团学分方可毕业。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开展校园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美育环境和条件

电影院、科技馆、图书馆、文物古迹景点等场所,可以使得学生在参观、娱乐的同时,获得审美方面的满足。而现在这些地方,都是一些设施较好,拥有者浓厚的审美意蕴与人文气息的建筑。这部分美育的内容更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在大学寒暑假期间,可以组织学生游览有特点的人文景观。审美关怀与教育也是由人来实现的,社会上人的言行举止、服装打扮、面对生活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都是社会氛围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美育都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有礼貌、懂得谦让,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关爱,那我们的校园将会是一个非常和谐美好充满爱的校园,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席勒说过,“理性使人们树立起社交的原则,而只有美能赋予他社交的性格。”人与人的友好交流也是美育教育的一种形式,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能时刻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是美好的。美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善,从审美关怀维度来完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使其成为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等译.重构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01

[2]席勒.张玉能译.席勒散文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56

[3]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144-14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97

[5]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69

[6]杜威.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2005:19

[7]钟仕伦.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91

[8]赵康.高校学生素质内涵及素质培养模式初探[J].学海,2002(2):30

[9]席勒.张玉能译,美育书简[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120-165

上一篇:教师职务聘任制中职务晋升的非学术因素分析 下一篇:刍议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