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隐忧

时间:2022-10-06 05:28:10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隐忧

【摘要】本文从一家社会培训机构私自进校招生的事件谈起,说明了当前大学素质教育外患所在,进一步指出当前的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内忧,即素质教育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一些社会培训机构趁虚而入。本文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的分析,探讨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这类校外社会培训的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师资管理与配置等方面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教育;需求;素质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外患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大学专业教育更侧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略了其它方面如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综合协调。

2007年秋,某学校大一几个班的班长先后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通知,说要为同学们做一次讲座,希望各位班长组织同学听讲。主讲人自称是某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学院(以下简称为培训学院)的讲师,讲座的主题是人生励志方面的。主讲人鼓动性的言语,活泼的活动游戏,让很多在座的大一学生备受鼓舞。讲座临近结束时,主讲人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听课卡,统一时间地点再次授课。只是这次授课是在校外,而且每人要交20元钱。第二次听课的同学又被鼓动报名参加一年的课程培训,缴纳一千多元培训费。辅导员得知该情况后及时找学生了解详情,及时劝止了很多学生盲目参加这种校外社会培训(尽管这个机构后被证实是合法注册的培训机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想参加或已经参加这种培训。

二、为何大学生会参加这种素质能力培训

这种培训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大一学生参加,可以从培训机构和接受培训的学生两个方面分析。

(一)从社会培训机构的角度,他们的宣传方式和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动了很多学生的心。就宣传方式而言。该培训学院首先把宣传的对象上定在大一新生身上,就是抓住了大一新生刚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的特点。另外,他们充分利用班干部的组织能力,直接与班干部单线联系,让班干部组织同学参加在校内的培训宣讲。据一位听过课的学生回忆,在校外的那次讲课中,主讲老师主要给他们讲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口才不等于公众展现力。2.沟通。3.意识。(忧患意识、自我投资意识)4.我们每个人必须养成自我决策的能力,要有主见。5.交际。6.怎样规划时间。7.目标。8.抗压。9.情绪掌控。10.领导。11.自信心。这一切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不断锻炼才行,而锻炼一方面需要自我摸索,一方面需要教授,培训正是一种教授,至此,这就为参加该学院的培训找到了理论上的正当性。

(二)就学生自身而言,受当前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都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之外的能力,他们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如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学校的课堂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强烈的改变自我、提高自我的欲望促使学生接受了来自校外的这种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培训。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他们不得而知,也许培训学院的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们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学生辨别力有限的情况下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种社会培训的商业性特点,培训服务质量究竟如何保障,如果不能达到先前的承诺,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都是大一新生未曾想过也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

三、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外患

(一)了解到了外患,也就说明了必然有内忧。这个内忧就是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必须反思怎样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不断成长。培训学院之所以能够轻易进入学校内招生,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但是最根本的是大学的教育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们的需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想成为失败者,但是现实的残酷性使得大学生们必须面对,他们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老师给他们以系统的指导。而社会培训机构的内容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至少从宣传的内容上来讲会让每一个大学生为之心动。正如该培训学院在宣传时所发出的质问――当前大学教育缺失了什么?缺失的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关爱教育、历史教育。目前,在大学课堂还不能完全做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所以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便以此名义来吸引学生。

(二)如何应对大学教育的缺失

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当前的很多教育措施和管理方法并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还不能反映他们的需求。因此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当场教育过程中的“产品”。随着这几年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也被人戏称为教育工厂,学生成为了批量生产的产品,而且产品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为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弘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根据需求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应以此为根据。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从大一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从上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可以看出都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都是注重个人修养和习惯以及品格的培养。而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实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识教育则是一条必由之路。大学通过这种教育来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增强他们辨别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社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再次,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不能仅停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还应该是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此作为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走上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这在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师生比例并不合理的今天更为需要。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与班主任与学生生活中的交流相对较多,但是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事务性工作的比重加大,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时甚至难以为之。为此,辅导员应该利用讲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不是一对一的辅导,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同时也能比较集中地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

最后,“两课”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需经一步改革。“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现在的学生对此类课程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这与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授课技巧密切相关,所以“两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需要增加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讲解,淡化纯粹的理论灌输与说教,增强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 [EB/OL].北京.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2]. 何云亭.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作者简介:巩方健(1980--), 男,山东滨州人,法学硕士 ,成都理工大学教师,巩方健辅导员,助教,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上一篇:浅议经济贫困生的“人际贫困”问题 下一篇: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