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原点探寻

时间:2022-10-06 05:02:49

初中物理课堂原点探寻

[摘 要]学习起点包含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物理课堂上,每个学生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现实起点的差异,无论是统一这样的差异同化学生起点,还是利用这样的差异调整课堂的形式,都应该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关键词]起点;同化;尊重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76-02

[作者简介]李程(1982―),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的安排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包含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的要求,应该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它源于一种假设。学习的现实起点,则是指学生已实际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每个学生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学生之间的现实起点差异更是巨大。

一、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起点现状分析

初中的物理课程,可以算是起始学科。正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起点问题,仅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依靠以往的经验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实际上,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操作能力、提问能力、对生活的认知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差异。可以说初中生在面对全新的物理课程时,其实是站在完全不同的起跑线上的。

虽然我们无法推知学生已经会了什么,不过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我们确实可以对学生作一些分类,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尊重学生原有的起点,而不是一味地降低逻辑起点。

二、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起点差异的应对策略

(一)同化起点,画出新的起跑线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起点差距。但在现实教学中,预习的要求往往落不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提供的预习内容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缺乏为新知识服务的针对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多积累。相对于巩固性的作业,布置预习作业可参照的经验更少。

“水的沸腾现象”就是一个学生有明显差异现实起点的问题。部分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对于水沸腾产生的气泡很了解,并能做出原因探析。这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重复演示实验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靠近细致观察;第二,熟悉该现象的学生,在长时间的重复观察中,反而失去兴趣,很难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为这样的统一预习作业:

水的沸腾现象观察(需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1.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气泡的现象。

2.比较水在加热的不同时间段发出的不同声音。

3.了解减少加热水至沸腾的时间的方法。

通过布置这样一些预习性的观察作业,并作具体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明确预习目标。再比如,“研究磁体磁场的现象”时,学生对磁体磁性的了解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在身边的哪些物体中可以找到磁体,并利用这些磁体进行研究。

观察磁体(从旧喇叭、耳机中找到磁体)

1.观察磁体对铁钉、各种硬币的作用。

2.观察磁体的不同部位对铁钉的吸引效果。

3.观察两个磁体之间的作用情况。

4.将你研究用的磁体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可以说,预习是平衡课堂起点的重要手段,但预习的相关要求却也是最难落实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考虑两个问题:1.有明确的目标;2.有明确的预习作业检查。当教师像检查作业一样检查预习时,学生就能够像完成作业一样去认真完成预习。实际操作以后发现,这种有明确要求的预习效果较好。预习为课堂服务,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这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二)化起点差异为课堂的助力

对那些现实起点较高的学生来说,需要给予其充分的表达自由,否则极其不利于他们发展。教师通过组建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为起点较高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起点较低的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学习机会,课堂自然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变化。

第一,满足了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个性特点鲜明的人,突破性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个性鲜明的人,一个走在科技前沿,能够开创性地开拓某个领域的人,一定是有独立思考、独立见解的人。在物理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能一定程度上照顾个体的差异,理论上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

第二,物理课程本身操作性特点的需要。物理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拥有的大量实验,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的实验拓展到20个。大量试验发现,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班级授课制,反而是传统的学徒制――师傅操作,徒弟模拟,师傅在旁边观察并予以及时纠正,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远超过教师对操作注意点的讲解,就如同在岸上熟悉了所有的游泳知识都不如下水后有人在边上指导学得快一样。合作学习可以采用类似师徒制的学习方式,学生模拟学习伙伴的操作,学习伙伴予以实时指点,纠正错误,双方获得快速提高。

比如“滑轮”的教学,在滑轮组的不同使用方式中,“绕线”一直是部分学生的“噩梦”。部分学生画出的滑轮组,几乎可以用“五花大绑”来形容。如果进行实验,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同样薄弱,其实这就是学生的操作能力的起点差异。而在实验教学中,起点高的学生可以成为教师最好的助手,将这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让他们成为“师傅”,就能带会许多“徒弟”。这种做法是提高课堂效率最好的保证。

(三)尊重起点差异,设置不同终点

当学生起点的差异确实存在,教师也无力统一时,无论是让哪种起点迁就另一种,都是有遗憾的。为了让所有的学生保持课堂活力,设置合理的、多样的课堂目标将是必然。在“平面镜”的教学中,书本中魔术箱是个很有意思的教具,很适合作为课堂引入的道具。不过在演示的过程中,魔术箱总是很快被一部分见多识广的学生解密,这弱化了其在课堂中的激疑效果。都说“堵不如疏”,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尝试改变,组织了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开始时出示:

本课悬赏“魔术揭秘者”,期待对本场魔术完美揭秘的同学出现。

要求1:揭秘者首先能够利用给定的器材,组装出新的魔术箱一只。

要求2:揭秘者能够利用自己组装的魔术箱讲解整个魔术的物理原理。

结果让人惊喜,再没有人急于喊出镜子这个答案,更多的学生开始思考“镜子是如何安装的”“倾斜角度是多少”,甚至还有人提出选择箱子应该比较暗一点,然后引起大家的争论。

学生之间的起点差异是必然的,我们有很多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但是好的处理方式的核心就是面对和尊重。对于高起点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尊重,对于起点低的学生,教师同样要尊重,因为那是对于明天的尊重。寻找学生学习的起点就是为了找到课堂的原点。如果学生像一张画纸,那他们一定有着不同图样,有时需要教师的浓墨重彩,有时仅寥寥数笔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参考文献:

[1] 樊雅平,黄生学.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9).

[2] 朱英.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6).

[3] 吴培森.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教育导刊,2008(7).

上一篇:发展学生思维,让初中数学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下一篇:一个自学成才的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