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学成才的打工仔

时间:2022-09-20 03:08:53

一个自学成才的打工仔

[教学追求]

让老师们感受到不好教的、浅白易懂的课文也很有情趣;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语文课。

[教学思考]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改编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这篇故事文字相当浅白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解说,非常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师教学时往往围绕王冕这个人物的两个品质――“勤奋与孝顺”展开,而这两点在文本语言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教学起来总有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无法聚焦、聚力,课堂就感觉不到清清爽爽,教学情趣自然就大打折扣。

聚力“自学”,略教“孝顺”,让教学情趣起来。在王冕为什么学,如何学,学得如何过程中感受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少年,让学生不再只知道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借助文本语言丰富、提升言语的表达力。

[教学过程]

一、 写好“冕”字,知古训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

生:少年王冕。

师:看老师写课题,抱歉呀,“冕”字我忘记了,怎么写?

生: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免”。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上面是个“曰”,下面是个“免”。

师:你赞同哪一个?

生:两个人说的都不对。第三、四笔画的两横不能沾到竖画。

师:看看书上这个字,是不是两横不沾边?(生点头)它既不叫“日”,也不叫“曰”,是什么字呢?

生:非日似曰。

师:(笑)它叫mì字头。看老师书写。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元末明初。

师:元朝上面是哪个朝代?

生:宋朝。

师:宋朝初年到元朝末年,大约有400多年时间,而从明朝初年到现在又有600多年时间。明白历史概念对理解这篇文章非常重要。

(接着,教师从做游戏入手,引出古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积极参与,情绪浓烈)

二、 一贫如洗,去打工

师:读书非常重要。这个道理,这个古训,王冕的妈妈知道不知道呢?(生:知道。)不仅她知道。当时的老百姓是妇孺皆知啊。既然王冕的妈妈知道读书是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在学堂继续读书呢?书上有一句话,妈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

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师:这句话是王冕妈妈对谁说的?

生:王冕。

师:是呀,王冕妈妈非常清楚,读书,特别是对一个男孩来说,非常非常重要。那是什么原因要自毁儿子的大好前程,让王冕回家不读书了呢?

生:收成不好。

生:因为家境贫寒。

生:父亲去世早,没有了收入。

师:也就是说他家里很穷。同学们,他家里穷到什么地步呢?连孩子读书的钱都没有。

生:家徒四壁。

名师新课

师:这个词很形象。解释一下。

生: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其他什么都没有。

师:那吃呢?

生:吃了上顿没下顿。

师:吃了上顿没下顿,也叫食不……

生:食不果腹。

师:穿呢?

(众生:破烂不堪、衣不遮体、一袭破衫、衣衫褴褛……)

师:“衣衫褴褛”这个词我还没想到呢。他家吃的,住的,穿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师边说边板书:一贫如洗)隔壁秦家也是一贫如洗吗?

生:不是,是荣华富贵。

师:这个词有点夸张了。书上给你提供了表达的语言。

生:“秦家人牵出一头水牛来,交给王冕。”

师:“牵出一头水牛”,说明秦家有――(生接答:牛)。在600年前,家里有头牛可不是一般的家庭哦。

生:“我每天供你两顿饭,早上再给你两个钱买点心吃。”说明秦家很有钱,还给王冕吃的。

师:王冕到他家干什么?

生:放牛。

师:用现代的话说,去“打工”。能给打工者吃早饭的饭钱,家里还有一头水牛,你说秦家在当时富不富?

生:富。

师:还有吗?

生:“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说明秦家有肉吃。

师:那时候,一般家庭一年四季也吃不上肉的。就是你的爷爷小时候能吃上肉也是很不容易的。秦家富不富?

生:富!

师:那老师有问题要问你了,七八年以后,王冕的家还是一贫如洗吗?他的家变得怎样了?

生:十七八岁的时候,王冕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非常高兴。

师:这句话是说他家有什么?

生:有一辆牛车。

师:秦家有水牛,不曾说有车。王冕家不仅有牛,还有――

生:车。

师:比秦家好不好?

生:好。

师:他家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吗?

生:王冕有了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师:过去秦家给他打工钱,现在还要人给他钱吗?

生:不要。

师:有了钱,就有了闲暇时间,有了闲暇,就可以出去――游玩。就像今天你们的生活。书上怎么说?

生:春光明媚时,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反思】当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对接起来,对于探讨的话题,学生自然不会有陌生感,表达的话语就不再有障碍。

三、 发家致富,靠自学

1. 自学绘画。

师:王冕一家正儿八经过上富裕生活了。这样的家庭叫“富裕之家”(板书)。我想不仅是富裕之家,还是小康之家。老师有个问题要请教大家了:王冕10岁时,家里一贫如洗,去给邻家打工,七八年后变成了富裕之家,是通过什么办法脱贫致富的呢?

生:通过画画。(板书:画画)

师:是他自己到街上卖画的吗?那时候的不少文人可不喜欢去做买卖。

生: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出示)

师:我不明白,谁教他画画的呢?他是天生就会的吗?

生:自学的。

师:这个词用得好。他有没有老师?

生:没有。

师:不对吧。他不仅有老师,还有画画的教室,画画的时间,也有画画的颜料呢?先说他学画画的教室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在七泖湖边。

师:这是教室所在的地点。教室里有什么摆设呢?

生:绿草地。

生:柳树。

师:重新组织一下语言,王冕学画画的教室什么样?

生:王冕画画的地方在七泖湖边,有几十棵合抱粗的垂杨柳,树下是绿绿的草地。

师:那他画画的时间呢?

生:放牛的时候。

师:这不是偷懒了吗?秦家让他放牛,他去画画?

生:等牛吃饱喝足,在那休息了,他才画画。

师:说得好,这才叫会说话。他有绘画材料吗?

生:王冕把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来画荷花。

师:王冕绘画的启蒙老师,非常非常厉害。她让一个从没画过画的孩子喜欢上了画画。她是谁呢?

生:大自然。

师:有没有更具体的说法?

生:“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

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出示上述课文片段)

师:这位老师多美俊美啊。她头上戴的是什么?

生:“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

师:身上?

生:“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

师:脚下?

生:“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打量一下这位可爱的启蒙老师。她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有哪些色彩、图案呢?

生:有黑色的,白色的云,阳光映照下通红的湖水,青翠欲滴的树木,晶莹透亮的水珠。

师:其实,王冕面对的这位老师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哪些景色呢?画的上部景色有阳光――

生:有黑云、白云。

师:画的中间有――

生:有雾气、岩石,树木。

师:画的下面有――

生:有湖水,有荷花、荷叶。

师:请把这幅画美美地读出来,开始吧。(生先各自读、然后指名一生读)

师:挑战一下,她读的是一幅静态的画,是挂在墙上的,谁能把画读活了?(一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掌声四起)

师:画真的读活了。王冕面对这么漂亮的一幅画入迷了,这时候有一个人在他的耳边不断地鼓励他,让他把画画下来。找找文中的语言证实一下。

生:“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

师:换个说法。

生: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

师:是谁告诉王冕的?

生:他自己。

师:不。我觉得在王冕的背后有一位智者在鼓励着他。

生:是书。

师:王冕十岁的时候就失学,不在学堂读书了。他怎能知道这句至理名言?

生:自学知道的。

2. 勤奋读书。

师:在他放牛的七八年时间里,王冕是如何自学的呢?可以用书上的话说,也可以组织自己的语言。

生:白天牛吃饱了,他就在树荫下看书。

生:不知不觉,王冕读了很多书,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师:这句话充分证明,他是从书中知道这个道理的。我问的是:一年四季里,他是怎样读书自学的呢?(板书:读书)

生:王冕在给秦家放牛的日子里,利用空闲时间,他就盘腿坐在柔柔的柳荫下,读买来的书。

生:下雨时,他躲在合抱粗的柳树下学习。

生:在寒冬,手冻破了,脸也冻坏了,还不忘读书。

生:晚上,在油灯下继续读书。

师:他们家是没有油灯的。有书上讲他晚上去寺庙,借着寺庙的长明灯读书,因为家里太穷了。平日里,王冕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去――

生:读书。

师: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一定会读到――(出示古训,生读)

生:“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师:他还会明白――(出示)

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师:七八年后,王冕让自己和老母亲吃上了饱饭,使一贫如洗的家变成了富裕之家。他有没有实现人生的目标?靠什么实现的?

生:实现了。靠“自学成才实现的”。(板书:自学成才)

师:600年后,我们现在的生活,王冕那时候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到的。我们今天过上了好日子,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你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祖国富裕。

生:为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生:为了报效祖国。

生:为了全国人民过得更好。

生:为了父母能安度晚年。

师:说得好!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名人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出示)

李苦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纪伯伦:用心念书,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

赫尔岑: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崔卫平: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师:总理曾说:“读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小朋友从小爱读书,对自己、对成为社会有用的人非常重要。请你就黑板上这些词语,总结一下课文。我来开个头:少年王冕是个自学成才的人。使原本……

生:少年王冕是个自学成才之人。他使原来一贫如洗的家庭,通

名师新课

过画画、读书变成了富裕之家。

生:少年王冕是自学成才的。他原来的家庭是一贫如洗的,通过画画、读书,变成了富裕之家。

生:少年王冕是自学成才的。他通过如饥似渴地读书,坚持不懈地学习画画,终于使自己的生活越变越好,成了富裕之家。(掌声)

【反思】课文学习一旦与学生自己发生了关联,有了启发,学生怎会不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呢?

四、 孝顺之子,需有据

师:我告诉大家,王冕不仅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孩子,他还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王冕是如何孝顺母亲的呢?请围绕下面这句话来交流。

(出示: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 )

师:我有理由相信,你讲第一遍时,一定有唆多余的话。建议你说话时用上课文中的例子,试讲给同座同学听一听,然后再面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浏览课文,思考后交流。)

师: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如果发言的同学和你说的一样,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不一样,你可以补充。

生: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儿子。在打工时,遇到秦家煮腌鱼腊肉,他就用荷叶包着带回家给母亲吃。挣到钱,在春光明媚的时候,他就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河边走走。

师:为了说明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儿子,他举了几个例子?

生:两个。

师:我原以为他只能举一个例子,了不起,掌声夸赞他。

师:这两处别人都能发现,还有一处藏得很深的,谁发现了?

生:王冕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儿子。他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有意说,我在学堂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还能补贴家用。

师:好厉害!这一暗藏的事例都被你挖掘出来啦!

生:王冕是一位孝敬母亲的儿子。因为他家里穷,这几年年成又不好,王冕怕母亲为难,就对母亲说:“娘,我在学堂也闷得慌,不如带几本书去读,这样的话还能贴补些家用。”(掌声响起)

师:好个“为难”,比用“担心”这个词好!

生:王冕是一位孝敬母亲的儿子。因为家境贫寒,母亲要他去隔壁秦家放牛时,王冕知情达理地答应了。那么热爱学习的他,只好在空闲时看看书。如果他不放牛的话,他可以快乐自由地读书。

师:我非常欣赏你前面说的话,后面两句话可以删去。这里哪个词最吸引大家。

生:知情达理。

师:这个词用得十分贴切,令老师佩服啊。与“知情达理”相近的词语还有一个叫――知书达理。哪位同学能重新组织一下语言?这时是高手出现的时候了。

生: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当母亲实在无法供他上学的时候,王冕同意了妈妈的话,到秦家去放牛。

师:慢慢说,我对你充满信心。

生: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当母亲实在无法供他上学的时候,他一口答应了去秦家放牛,尽管他“口是心非”。(掌声骤起)

师:看屏幕。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种非常好的说话方式。第一句叫什么句?

生:中心句。

师:当中心句在一段话最前面时也叫什么句?

生:总起句。

师:这句话中有个最关键的词语是哪个?

生:孝顺。

师:一句话中有关键词,一段话中有一个关键句。如果老师请你这么说:少年王冕不仅是个勤奋学习的人,还是个有孝心的人,会说吗?

生:会的。

师:要围绕哪两个词语展开举例子?

生:勤奋和孝心。

【反思】课堂教学要向写文章借鉴点方法,做到有详有略。略教的内容,并不是不教,而是直奔重点解决主要问题。

五、 批判阅读,方会读

师:学会举例子说话,才会使你的观点令人可信。落在纸上写出的文章才生动、具体。《少年王冕》故事是从这本书里选出来改编的――(出示《儒林外史》封面)在这本书中找到这篇故事,好好读读,你会发现另外一个王冕。

经过改编的文章,一定有改得好的地方,也会有不到位的地方。建议你,对照《儒林外史》原文,再看看课文,如果你觉得与你想的不一样,你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动手给《少年王冕》课文改一改。或者试着也根据《儒林外史》原文,自己改写一篇《少年王冕》。

课后请同学们把“少年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写成一段话,发到我的邮箱,让宋老师欣赏,好吗?

【反思】读书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批判力,而这需要每位语文人有意识地渗透于教学之中。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堂原点探寻 下一篇:小语课堂读写融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