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请回归学科本位

时间:2022-10-06 02:57:31

语文教学:请回归学科本位

“语文越来越难教”,是众多语文教师的感叹。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脱离本位的、烦琐浮华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教学“套路”的华而不实。就如孔乙己,明明已经穷得连饭也吃不饱,却非要穿上那件标志身份的长衫,尽管那件长衫又破又脏――这种脱离本位的举措,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所以,我们提倡学科本位的回归。

一、课前预习――务必注意有效时间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在中小学和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中观摩语文公开课。那些“成功”的语文课,听课者不得不为一些学生(往往不是大多数)超乎想象的接受能力所惊叹,一经打听,则是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那些不甚“成功”的语文课,授课教师常常归因于学生未曾好好预习。据笔者所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花在面面俱到的预习上的时间绝对不少于一课时。试想,每堂课一个课时的预习,再一个课时的复习,在如今每日语文课都要上到两节左右的情况下,如此重负,学生如何承受?如果常态授课也如此操作,现实吗?教师、学生能不累吗?

我们提倡当堂预习。据笔者调查,由于学业负担沉重加上天生的惰性,一般情况下,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作业者不超过五分之一。另有五分之一学生以“抄”的形式敷衍了事,而超过60%的学生无动于衷。如果有重大的公开教学任务,三种学生各占三分之一。总之,课前预习所起的作用颇为有限,常态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笔者当年在中学任教时,基本不布置课前预习;如今,因工作需要偶尔也到中学借班上课,总是上课铃响后挤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做当堂预习。可以这么说,授课之前,学生基本不知道教学内容。当然,预习要求必须简明扼要,只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千万不能面面俱到。如此,一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二来学生在教师的眼皮下预习,难以偷工减料,基本都能达到要求;另外,也顾及了心理学上的“遗忘曲线”,当场预习当场巩固,效果特别好。

二、教学环节――力求达到返璞归真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范本,基本都有硬性的规定,尤其是教学环节,硬性地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境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纷繁复杂的刻板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无法适从;同时,也完全限制了成熟教师的个性展示和才智发挥。

之所以如此,与部分学者的片面言论有关。这些学者,有了设想,搞了科研,当然必须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作实践的检验。但是,很少有专家学者能到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亲自授课诠释自己的理论。交由一线教师实践,这是最基本的途径。由于理解上的差距,他人的操作与最初的设想往往有一定的距离,以讹传讹,很可能失之千里,却仍被视为金科玉律。

其次,还是理解上的差距,不同的专家学者的科研基本都从“本位”出发,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是必然;但推广者却搞起了“拉郎配”,将之强扭在一起,美其名曰“优质资源整合”。岂不知,如此“多角色化”的举措却害苦了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他们疲于应付,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就成了必然。

我们认为必须简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达到返璞归真。最简单的做法是,将每个课时中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境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楚。实际上,这些小目标就是达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阶段目标。

如在高一年级用一个课时教授鲁迅的《药》,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其教学环节可安排如下:第一环节的目标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其间也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设置导入语。第二环节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其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第三环节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其间细读文本,也可找来其他双线并行的文本作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第四环节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如果把课堂教学过程比作为“织布”,这四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的“生成”,从而产生了“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境,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网”。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拓展深挖――尊重文本和学生实际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延伸”成了香饽饽,几乎所有的贴上“新课程”标签的语文课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实际也是,有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语文课往往就有了高潮;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课的拓展延伸却过了头,更何况仅从“道”的角度展开。某教师教学《斑羚飞渡》,在挖掘文本资源时,为了探究面临危险境遇时刻的人类表现和道德层次,依次引入了日本和我国古代的“弃老”、克拉玛依大火等递增性质的几个故事,深入到人性的高度来探讨危难,研究真知,激发起了学生对于“规则、文明与野蛮”“个体生命尊严”“敬畏生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于是,该课被誉为“立足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体现出的是大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一种终极关怀,是将养成健康向上、符合社会道德主流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到了阅读实践中。这就既避免了说教带来的肤浅,更激发了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人良知,而这,正是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1]如果这种指向“终极关怀”的拓展延伸是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那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又应该放到什么地位呢?如此南辕北辙,可谓悲哉。

文本需要细读和深挖,这是语文教学的要点,也是专家学者们评价语文课的主要切入口。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深挖也被烙上了违背规律的印记,其标志就是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深挖。某资深教师教授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要求学生通过几个关键的词语,探讨悲剧效果之何以体现,探讨悲剧出现的深层原因。由于当今的初二学生对“”根本不可能有深刻的了解,故一堂课下来,听课教师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全班学生究竟得到些什么,实在不敢想象。

所以,我们提倡拓展延伸的返璞归真。这种返璞归真,一指拓展延伸必须是语文的拓展延伸,也就是说,拓展延伸尽量从“文”的教学目标(即“工具性”的角度)展开,就如上文所说的教授《药》,可拓展到其他“双线并行”的文本。二指借拓展延伸进行语文复习,此点下文将作专门阐述。

另外,我们认为文本深挖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它能激发和引起处于最近发展区中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2]如果教师不切实际,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成功就是一句空话。在八年级教授《幽径悲剧》这篇内涵深刻的文章,就“道”的内涵而言,一般初二的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深挖;学生只要能理解“美好的事物被破坏”即可。换一个角度思维,如果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该文的对比手法或写景的不同角度,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化解阅读难度,学生定能有所得。当然,如果在高二年级教授这篇课文,就可以做进一步的深挖工作。

四、语文复习――何不借拓展延伸的机会

语文复习中最典型的是“炒冷饭”现象,即教师在语文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早已教授过的知识点,将语文知识以静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走进中学语文复习课堂,可以发现,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之下,为了寻求考试的“万无一失”,复习非常“细致”:全面涉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从简单的汉语拼音到死记硬背的课文默写,从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到每篇课文的中心意思,内容非常丰富。

不幸的是,很多学生似乎并不愿意吃这样的“冷饭”,面对着那些似曾相识却不甚了了的东西,老师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听不进去,导致语文复习陷入了一个怪圈,师生配合出现漏洞,部分学生在复习期间语文成绩不升反降。就高中而言,由于第三年复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于是,三年的新课教授计划就被要求在前两年完成,不少内容只能草草了事,甚至煮成“夹生饭”。这样的教法显然违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提倡教学中的“语文”的拓展延伸,但拓展延伸有文本难寻的苦衷。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建构符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板块”,将课文资源重新优化组合,也就是说,将表达方式相同相近的文本组合成弹性的板块。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天上的街市》《蔚蓝的王国》《繁星》《幼时记趣》《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以及泰戈尔诗都有联想与想象的特点。教授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想象的表达方式”,授课中,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沈复的《幼学记趣》等等,由此,学生对想象有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理解,岂不妙哉!

更为重要的是,组成弹性板块时必须考虑对本册课本的突破。也就是说,在初二教学时,可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初一的旧课;在初三教学时,可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初一、初二的旧课。高中亦然,甚至可以借拓展延伸复习初中的旧课。如此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就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语文。如,八年级(上)教授《背影》,可向七年级(上)的《安恩和奶牛》《往事依依》《伟人细胞》《二则》《皇帝的新装》《端午日》《社戏》等文本拓展延伸,组成“人物刻画板块”。同理,最后的总复习,也可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进行,最后一个学期边授新课边复习旧知,以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刘祥.主体实践性阅读条件下文本资源的开发[J].中学语文,2004(21).

[2]维果茨基.思维与言语[A].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C].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9.

(作者单位:1.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2.苏州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教师团队成长的区域培养策略 下一篇:连接绿色课堂理念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