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

时间:2022-10-06 12:08:40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

一、文本的本体论概念

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作家都非常重视在小说中反映现实世界。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家却对此不感兴趣,后现代主义小说向本体论发生了转型。传统小说竭力想告诉读者作品是关于现实世界中某人某事,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更加感兴趣的是自己在语言中创造一个世界。他们拒绝事实密度,反对传统小说对于现实世界中方方面面具体细致的反映。纳博科夫谈《洛丽塔》的创作时指出,整个文本创作可以看成是他和英语谈了一场恋爱游戏。

Donald Barthelme的短篇小说《气球》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品的结构就像拼贴画。题目没有社会、道德和心理的指向。第一段没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子。作者故意卖关子,呈现出神秘要素,营造精彩曲折的气氛。这恰恰是对传统小说开场白的戏仿。小说家通过作品探讨哲学理念。假设和否定的原则贯穿整个作品中,不断出现建构与解构,肯定与否定,通过否定理念产生不确定性。从传统意义上看,这部作品没有情节:一个巨大的气球在一夜之间覆盖了曼哈顿的四十五个街区,并且存在了二十二天。纽约人对它产生各种回应、评论和争论。形式和内容、主题与技巧等观念都被消解,这种消解给了作品一定的意义:它没有意义,只有意义的形式。这戏仿了传统观念的要求:小说必须要有逻辑指向和道德指向。从本体论概念来看,气球不是关于任何一个故事。它通过刺激人们的想象和争论来发现纽约人的自我,这些想象和争论成为现实的一部分,从而产生不确定性。叙述者角色的多元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多元:他是讲故事的人、观察者、评论者、和气球的拥有者。但是他似乎是超然的,与气球没有关系,不给我们满意的答案。读者受叙述者的影响,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我们在作品中一段一段寻找文本之意义,不断建构和解构意义,正如作品中的纽约人不断在寻找气球的意义。作品提供了读者和观察者心理经历的可能性。

二、语言自治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受传统话语限制,处处体现出作品和作家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矛盾和自我否定。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不考虑语法,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以乔伊斯为例,他的《都柏林人》可以看作是与现实主义的告别,《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其早期现代主义作品,《尤利西斯》高度体现出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开始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代码和符号用得铺天盖地。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用松散的片断拼贴的手法再现了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它不再讲故事,不再叙述,已退化成一种语言断片的随意组合。像其他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利用几何图形来表现事物,以获得一种直观的效果一样,巴塞尔姆也在《白雪公主》中用竖排的6个小圆形来表示白雪公主身体一侧的6个美人痣。如《白雪公主》中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人物独白,其语言支离破碎。这段无意识,或“他者”说出的话,表现的是白雪公主在幻觉中与王子保罗的幽会。从形式上看,《白雪公主》呈零散、任意、平面、取消意义、取消深度状,似乎是完全无目的的语言游戏,因为读者不能从作品形式上找到走向意义深度的向导。然而,这种游戏只是假象,是无目的的目的性,而目的性是要求读者参与才能完成的。

三、小说与批评的边界话语

福尔斯有意将20世纪与19世纪对立,将时间推移了100年,当时的英国受到达尔文主义影响,社会充满了怀疑和矛盾冲突。作者在小说的前几章以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风格进行创作,但是在书的第12章结尾处作者提了两个问题:谁是莎拉?她从哪里来?这种质疑对于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第13章作者竟然跳了出来,与读者直接进行交流讨论,小说应该如何进行创作。小说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比如第44章设计成查尔斯可以与欧内斯蒂娜结婚,生了7个孩子,产生一个美满幸福的结局;又比如第60章设计成查尔斯可以和莎拉和解,在有爱情的基础上以情人的关系浪漫地生活在一起,抛弃欧内斯蒂娜;或者像第61章设计成查尔斯可以同时放弃欧内斯蒂娜和莎拉,自己独自一人过隐士的生活。这种没有结尾或者是多重的结尾,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相对于传统现代主义小说的自由。作者放下身价,与读者讨论小说的创作,也让读者感觉亲切。这体现了叙事自由、女性自由和时代自由的原则。

作者的艺术风格是介于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之间的。人物本身就是作家,在写作品结尾时他提出了三个问题:①小说必须承认其虚构性和隐喻的无效;②选择忽视此问题或者否认其关联;③建立另外某种可接受的小说、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考虑这三个问题,显示出他们对于文本构建的强烈意识。这时他的现实生活中的情人突然出现在作品中,打断了读者的阅读,产生了“短路”,这个人物就不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了。但是这种猛烈的反差模式不能再作品中过多出现,不然对于读者产生的_击就过大了。

四、游戏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对于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而言,现实世界是多样和不确定的贝克特的小说《莫菲》出版于1938年。它不是特别正宗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但是已经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变化了。小说开始部分叙述莫菲被七条围巾绑着,但是读者只能数出六条围巾,那么第七条围巾到哪里去了?又是谁在叙述这个故事?莫菲为什么被围巾绑着?一个人怎样能够绑到如此程度?这些都体现出信息的缺失。小说第二章开头通过列出事实和数字的清单来描述Celia这个人物,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学描述的戏仿,颠覆传统小说女主人公外貌描写。传统小说家喜爱描写人物信息,如果人物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就会被描写成外貌非常美好的人。但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拒绝这么做,他们通过戏仿和挖苦来挫败有教养的读者。

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是《莫洛瓦》《马龙之死》和《无名氏》。《无名氏》中的主人公一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谈论人生,体现了自我矛盾和自我否定。他的困境是在欲望和主张之间晃来晃去,这表明他有欲望,但是遭到外界阻压。在小说《瓦特》中,贝克特使用了类似汉语中的“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的语言游戏。对于现代主义小说家而言,选择就不能避免有遗漏。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却通过穷尽安排组合的各种可能和颠覆文本的连续性,来拒绝选择之义务。

上一篇:设施蔬菜的农药安全施用技术 下一篇:我不喜欢我喜欢的被太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