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若有法,水到可渠成

时间:2022-10-03 12:33:33

结构若有法,水到可渠成

在新考纲语文试卷阅读量加大、做题时间紧张的新变化下,写作高考作文时,有没有一种比较固定的写作结构模式可以迅速整理思路,有效梳理写作内容,凸显写作主旨呢?我们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快速成文的结构模式是存在的。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写作训练的重要内容,写好一篇议论文需要缜密的思维、条分缕析的语言、态度鲜明的观点,如果认真阅读新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本,就会发现写作训练内容实际上已经给出了一些议论文写作模式。

入格模式――并列分解式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释清楚,可以择取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比最大。……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考生先在第一段的三个选择中选定“课堂教学”,摆明了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然后快速切入“课堂教学教的是什么”,而后又从“听说读写分别是什么”并列展开,层层深入,文脉清晰。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丰厚的历史文化。……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追随那一个个文学大师。……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受到那些独特的哲思与情怀。

(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考生在明确了“语文素B来自阅读”这个“是什么”之后,把写作的重心放在了“阅读能获得什么”的外延分解上,条理分明,逻辑清晰。

2.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 ,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考生在段落写作中用因果阐释解说了为什么阅读可以给人以慰藉,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内容又与语文课本息息相关,所要表达的内容读来一目了然。

3.并列分解“怎么办”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解构,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经不同的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因有了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是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考生利用课本素材,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在“怎么办”上先提出设想,再进行比较,结论水到渠成。

升格模式――递进分解

1.按议论步骤递进

议论文一般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

语文是有灵性的学科,不是单纯堆砌时间便可看到成效的。不得不说,口耳相传的传道授业依然是不可取代的方法。不过,最好的语文课堂并不是事无巨细地讲解,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引导方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介绍更多的方法和资源,即“授之以渔”。也许他不用说太多话,仅仅是言辞和习惯的熏陶,便让弟子受益匪浅;也许他上课的过程不必满满当当,只是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只要老师用心、学生追随,便很好。

(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语文素养的养成》)

考生在一段文字中就完成了三段论的论述,在“怎么办”上着墨最多,做到了主次清晰,重点突出。

2.按论点内涵递进

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上,从表面谈起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硬阃平,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学习是基础,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关键,社会实践是辅助。只有这三者有机结合,我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有效提高。

(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语文素养提高之我见》)

考生在这一段落的写作中,从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的作用入手,赋予其各自的内涵定位,可以想见下文的写作必然会循理以进,丝丝入扣地直达主旨。

提分模式――比喻分解

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分解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当然,这不是论点分解的主要形式,但别有一番情趣,可以增加作文的形象性。

欲知四季,去山野吧,看抽芽的嫩柳,看金黄的麦穗,看累累的硕果,看白了青山的雪,眼知窗外美。

欲知路远,就出发吧,走悠长的夕照小巷,走古朴的木桥,脚知漫道长。

欲知文学,来人间吧,看爱恨嗔痴,看嬉笑怒骂,看王公贵胄,看布衣黔首,心知世界大。

以清晨壮丽恢宏的半边云霞起兴,以赶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为修辞,以公交站牌前偶遇的笑脸为标点,以温馨午餐氤氲的香气为内容,以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的背影为结局,以摇尾跑来的小狗为句号,一篇洋洋洒洒的以“语文”为题的文章已挥笔写就。生活就是语文,叫作“幸福里”的招牌,“爱护自然”的温馨提示,充满希冀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语文的化身。

(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花香袭人知昼暖》)

这篇文章从拟题到行文可谓文采斐然,读来令人齿颊生香。缘何?正是语言的丰厚底蕴和修辞的恰切优美的共同作用。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都被“融化”为字里行间的一幅幅画面,表现力极强。

掌握了以上分解方式,写作时加入吻合度较高的素材分析后,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走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

不过,笔者必须强调的是,使用此写作模式也会给自己的写作带来一个困局:思路一旦模式化,打破模式化就变得格外艰难。如果是高三学生,应想办法把模式化的线索活化成与行文融合度较高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这样一来,模式化写作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会有所上升。

上一篇:药不能停!二次元整蛊完全教程 下一篇: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优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