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教会做人

时间:2022-10-06 11:52:18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应该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关心自己生存状态的前提下,去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并且努力提高和改善别人的生存状态。如果说科学精神追求的是“真”,那人文精神追求的就是“善”与“美”,它主张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充满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比显得更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因此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用人文关怀去关照一切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让社会充满人性关怀,就要从学校开始,从班级开始,从课堂开始。

现在的课改正体现当今社会的需要,不仅对叶老的语文工具论的内涵有新的扩展,说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而且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许多课文的选取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突出了课改的核心理念。

要充分体现人文情感,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深入教材,挖掘内涵,将人文思想贯穿在课文的讲授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

二、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培养情感基础,营造人文氛围。新课标已彻底摒弃了那种纯填鸭式的做法,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一个自由思索的头脑。包括思考的自由、提问的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兴趣选择的自由。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老师首先应是人文的榜样,课堂上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

三、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人文内容,处处体现人文思想。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思想的培养迈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追求美好。授课中要设计一些体现人文思想的问题,当遇到重点段落时,若是深入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充分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动态生成,就更能使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华,做到“读中自有真性情,读中自有真人文”。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给学生充满“科学精神”的“业”,更要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够拥有更广博的人文情怀,更加关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那么他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的升学分数,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了怎样做人,成为具备人文素养的新一代。

上一篇:浅谈写作心理初探 下一篇:谈谈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