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06 11:52:14

对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思考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训练在小学高段乃当务之急。在农村,孩子们条件有限,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大部分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后,要帮长辈做家务活而无暇看书甚至写作业,各种因素无疑限制了农村孩子写作水平的发展及提高。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农村小学高段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写作水平有效提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低,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没有一种想要写作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所以,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文体活动、游戏、角色表演等。这样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观察者,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和感受,同时有了教师的引导和观察,使学生乐在其中倾情投入,这样写出的文章一定描述生动,充满情趣,写作兴趣也就自然而然有了。

我们还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电教媒体信息量大,具有直观可感性,能引起学生视听的愉悦,激发学生兴趣,由此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有一次我给学生放了一个无声的画面:在一小镇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位小男孩带着一位比他小一些的小女孩站在烤羊肉串的小摊前,卖羊肉串的大婶正拿着一个羊肉串递给他们……看完后,请大家构思买羊肉串吃羊肉串的场面。学生进行了精彩描写,语言富有个性,人物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

二、词汇积累,打好写作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了只有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提升,学生的写作也是一样,没有大量积累,是无法写出好的作文的。广泛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无论是外国作品,还是中国作品;无论是科普读物,还是文学读物……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这样才能广泛积累语言。

在积累的同时,应熟读成诵,学会运用。我认为应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收集一些名人名言、好词好句好段、古诗词等,让他们每天在早读课之前轮流将自己收集到的抄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同时让其他学生将当天的记在自己的积累本上,熟读成诵。在阅读课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交流方式找出课文里的好词佳句,从而加深他们对语言的本身印象并学习运用。

三、习作指导,激发写作欲望。

在条件落后的农村,习作指导总是过于简单化。一些老师在习作指导时,只是简单地出示写作提示和点明写作要领,便让学生匆匆下笔,这样做存在很大问题,我认为以下两点特别需要注意。

1.创设情境。小学是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保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不管指导写什么题目的作文,都要想办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著名教师李白坚教授在指导习作《比手劲》时,让学生当场“比手劲”,边比边观察;让学生在两分钟里固定一个独特的动作一动不动,从而体验“难受”的感觉;让学生疯玩两分钟,充分体验短暂的自由和快乐……这些现场活动,让学生有了一肚子的感受要倾诉,处于一种“憋不住”的状态,此时拿起笔来,自然是一吐为快。

2.注重交流。文章的产生是以说为起步的,教师在习作指导的交流中,要特别关注学生说的情况,当他们讲得不够具体、不够完整、不够明确、不够通畅时,要及时捕捉、及时点拨,并通过一系列对话,挖掘学生生活资源,使生活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说得更具体、生动,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农村的学生的生活资源可以说十分丰富。

四、生活观察,获取作文素材

观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因此,一定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初教观察时,题目要小一些、窄一些。如:写《我的妈妈》,可围绕妈妈的脾气这方面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长时间、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和思考每一事件中妈妈发脾气时的表情、语言、动作,细心揣摩妈妈当时的心理活动。在分析、归纳妈妈脾气特点的同时,小学生自然会从妈妈的“脾气”中获取独特感受和发现。这样,妈妈的形象才能鲜活,文中的语言才能更充分体现小作者独特的见地与习作个性。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坚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定量的生活观察作业,让学生留心观察不同类型、不同性格及不同年龄人的言谈举止,观察熟悉的各种事物。每次观察前,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确定观察重点。当学生灵活地掌握观察各种事物的各种方法后再放开,让学生自己带着各种问题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久而久之,就不愁作文的无米之炊了。

总之,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艰难而漫长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作文的自身特点和农村教学实际出发,摈弃一些陈旧的、呆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走上习作教学的正确轨道。

上一篇:激活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儿 下一篇:授之以法,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