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小说中的寓意研究

时间:2022-10-06 10:00:24

英美小说中的寓意研究

【摘 要】小说中设置的寓意是小说创作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传情达意的关键之一。《睡谷的传说》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小说中的景物以及人物意象来阐释欧文笔下的文字所涵盖的寓意,以此增加对英美小说的了解和品味其奥妙所在。

【关键词】英美小说 睡谷的传说 寓意

在绝大多数英美文学中,小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小说是通过形形的意象来揭示文中的深刻寓意,简言之,即深刻主题。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虽出版逾两百年。但正如Greg Smith: “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它作为美国短篇小说发韧之作的地位,成为我们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可见研究《睡谷的传说》热潮未衰。本文拟从意象分析的角度来揭示小说的寓意,从而推动英美小说的寓意研究。

一、华盛顿・欧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望的美国作家,被誉为 “美国文学之父”。少年时代的他就热衷于阅读英国文学大师的作品,如司各特、拜伦和彭斯的作品。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是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作品大都以英国为背景。他的文学中充满了温和的浪漫情调和独特的英国风俗习惯描述。《睡谷的传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写了美国独立之前的荷兰殖民地历史文化,点染着美国乡土特色,反映出他对英国古老文明的仰慕和惜别,展示了美国最初的淳朴真实的文学色彩。他创作的作品让美国新移民耳目一新。作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他,当之无愧。

二、文学的意象及其创作

高尔基说过“有两种力量对培养有文化的人最有帮助,那就是艺术和科学。除了自然科学以外,文学也是影响人的理性和意志的同样有力(如果不是更有力的话)的工具。”意象是文学创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睡谷的传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对哈德逊湾、逗留镇以及睡谷的景物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景物意象,烘托了故事氛围,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文学意象具有穿透力、震撼力和感染力,以达到审美物化的效果,它绘物状人。“文学意象的营造贯穿于文学创作和审美的整个过程,意象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它被视为“心中的图画”或“内部画面”。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然后使无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今;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刘勰是将意象作为构思文章的首要任务来看待。可以说,“意象既可指创作构思中的心象,又可指文学本文中物态化的符号形式。”寓意源于意象,意象源于创作者的“心象”和外部世界的“具象”。

研究表明,文学或多或少就是一种象征形式,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概莫能外,即以象显意。“就文学接受过程来说,欣赏者要考虑如何充分体验作品形象,从而深刻把握形象的蕴含意义。”例如,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名利场》《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等都是从意象分析的角度来深刻揭示作品的寓意。《睡谷的传说》的意象时隐时现,或大或小,或强或弱。领悟了该小说的意象,就能从文字表层结构窥视到它的文学深层结构,进而领悟它的寓意所在。

三、《睡谷的传说》景物、人物寓意传达

成熟的作家均会以物状人,以景抒情,寓景于情,传情达意,揭示主题。欧文正是这样做的。

(一)景致描写

《睡谷的传说》中的景物描写色彩斑斓,多姿多彩,数不胜数。如“锯齿形的哈德逊河东岸,有许多宽广的河湾,其中有一处,河面异常辽阔,古代的荷兰航行家把它称作塔班湖……”从文章开篇就可品味到欧文对于哈德孙湾大气的风景描写以及尊重当时民风民情的史实描写,勾勒出纽约哈德逊湾的恬静而纯美风景,令人神往。“锯齿形的哈德逊湾”,这一典型描写哈德逊湾形状的意象词,传递了该海湾犹如锋利牙齿,参差不齐。那一带传奇的地理特色,如同一个“无人问津”的仙境,亟待外人的探索。该描述为下文男主人公,伊卡包德・克莱恩闯入睡谷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渲染。从整个对哈德逊湾的景致描写来看,欧文为读者勾勒出的画面显性地暗示了他所要讲述的是一个神秘、古老但却不失新意的地方,是一个需要读者不断探索神奇寻求刺激的地方,为下文的展开谱写了完美的前奏曲。

“天时和他本人一样地阴郁凄惨。塔班湖在离他脚下很远的地方,展开了它那昏暗朦胧的荒凉的水面,偶尔之间一艘单桅帆船的高高的桅杆悄悄地停泊在山脚之下。在这死沉沉的深夜,他几乎连哈德孙河对岸狗吠的声音也听得出来……”

此景此情,主要集中在“阴郁凄惨的天时”“荒凉的水面”“死沉沉的深夜”“狗吠声”这几个意象上。从凄惨、荒凉、阴森森和狗吠声上,可以探寻出当时主人公伊卡包德在骑马经过哈德孙湾时的恐怖阴森静谧怕人的气氛。作品一方面起着勾勒出当时险恶环境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起着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从全文看,虽然克莱恩很喜爱听鬼故事,但他却惧怕真正的鬼,尤其是当他得知睡谷里有一个奔驰而过的无头骑兵,他心中豁然产生了无名的恐惧和绝望。深夜万籁俱寂,在经过这片赫塞人曾经踏足过的土地后,伊卡包德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落荒而逃。善哉,此景此情。文学意象手段在此被运用得尽善尽美、出神入化。

(二)人物描写

本文主人公聚焦在伊卡包德・克莱恩、布鲁姆・骨头和卡特琳娜・凡・塔塞尔这三位人物上。欧文对这三个人物有着不同的恰到好处的描绘,甚至可以说是讽刺复幽默的手法深刻揭示这三个人物的典型寓意。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点到。所以将重点讨论文中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并探讨欧文通过这两个人物意象所传达出的寓意。

主人公之一伊卡包德・克莱恩,被描绘成:“他长得很高,但非常之瘦,窄肩膀,长胳膊,长腿,两只手荡在袖口外面有一英里长,两只脚简直可以当铲子使用,整个躯干松垮垮的……”。从欧文精心给他取的名字 “Ichabod・Crane”就可得知这一人物的寓意。“crane”,它的名词意思有两种,“一是起重机、吊车;二是鹤”。可见文中对这两层意思都涵盖了。欧文借助“crane”这一名词意象,一方面暗示伊卡包德・克莱恩长相奇特,没有那典型的帅气更不用说能令女孩子一见倾心的魅力;另一方面从“鹤”这个解释层面来看,伊卡包德就像仙鹤一般突闯睡谷,撕破了这片古老地带的宁静,又莫名其妙地悄然离去。如同“闲云野鹤”一般飘忽不定,耐人寻味。细细咀嚼,就观察出欧文在设计这一角色的同时传达出奇妙的讯息:克莱恩不是真正睡谷的居民,但有其自己的企图,在未完成自己的“理想”之前会断然离开睡谷,怏怏消失。Crane这一人物意象巧妙地凸显了欧文所要刻画的奇特人物形象。

另一男主人公布鲁姆・骨头,相比乡村教师伊卡包德・克莱恩,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代表人物。作者对这两个主人公有自己的精神托付和美好印象。布鲁姆是本土的响当当的英雄人物,体格健壮,膀阔腰圆,生有一张粗野但不讨人厌的脸,流露出一种滑稽而又骄横的神气。欧文将他取名为“骨头”,就具有深刻的寓意。欧文对他的描述,典型地体现了“骨头”这一意象的特色:坚硬、牢固和顽强。这些特征就是他性格的真实表象。当他面临伊卡包德对塔塞尔小姐的追求时显得不屑一顾,以捉弄他为乐,并最终用绝妙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神圣爱情,为睡谷赢得了又一片宁静。“骨头”是欧文心目中典型的睡谷人。“克莱恩和布鲁姆这两个人物意象,他们分别代表着变化中的美国社会和欧文心目中理想的美国社会形象”,美国文学批评家Hoffman Daniel认为“他们之间的冲突象征着地域特征的扬基佬和边地人之间的冲突,而这很快成为我们文学以及我们的国家历史的一个主题。”欧文对于伊卡包德在离开睡谷后当上十镑法官这一情节的塑造,就是传递了对尚处于变动中的急功近利的美国社会并对伊卡包德之类的人进行的绝妙讽刺,也说明了欧文对睡谷所代表的旧传统的审视和批评。

结语

欧文通过大段景物、人物描写,表现了小说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庞大主题。宁静如画的哈德逊湾、睡谷这些意象,展现了美国当时优美自然风景和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情;栩栩如生的伊卡包德和布鲁姆这些人物意象,展现了美国当时浪漫、滑稽但又不失现实主义创作色彩的殖民地人物形象。不难看出,欧文寄予的景物、人物这些意象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该小说的寓意:即美国社会已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美国如此,欧洲各地亦如此。所以对于酷爱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人,他们一时难以接受这一现实转变而自由地逃避现实。该小说正是转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辛辣讽刺与尖刻批判。同时,该小说成功因素之一也在于作者精妙地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寓意和意象。

【参考文献】

[1]Smith, Greg. Supernatural Ambiguity and Possibility in Irving's The Legend of the Sleep Hollow[J]. The Midwest Quarterly,2001: 174.

[2](俄)高尔基著,孟昌,曹葆华,戈宝权译.论文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6.

[3]陈琪.文学意象的多样性[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04).

[4]刘勰.文心雕龙[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33.

[5]赵爱英.文学意象对文学词语创生的影响[J]. 云南:大家杂志出版社,2010(11):150.

[6]李明生.文学意象的象征性[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7]华盛顿・欧文,万紫,王义国等译. 欧文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8]石孝殊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K].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周莉丽.评《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10]Hoffman, Daniel. Pre-figurations: “The Legend of Sleep Hollow” [A]. New York: AMS, 1993:85-93.

上一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提高《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