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时间:2022-10-06 06:54:58

浅谈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摘 要:本文主要从国画的表现和审美进行分析和研究,国画的表现工具和材料使其蕴含丰富的变化;它的特殊构图方法使其表现形式突破了时空的制约,自由而洒脱;国画的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其艺术性,亦开拓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国画表现特征的统一构成了其特殊的审美

关键词:国画 表现形式 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12-01

国画,俗称中国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东方艺术的魅力。国画多以线性的造型方式来融合时空,然后借助画家的笔触描绘出和谐的美感,传承着国画特有的精神气质,亦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绘画主要注重写实,表现手法为光和色;国画更注重表意,表现手法多是线条等。这也体现出国画拥有内在的生命力。

1 国画的表现形式

1.1 工具材料的运用

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由于在绘画过程中使用的是毛笔,所以,“笔墨”就成了国画的绘画语言。“笔”所代表的绘画技巧是线条美的重要保证。“墨”不只是“墨色”,更是技法。画家可以使用积、泼等手法来展示变化和实现理想中的效果。意即“墨色”的五彩或六彩,这种以墨代色所带来的变化使国画的表现力大为丰富,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1.2 题材内容的选择

国画的题材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别。从它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出,其题材与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物画追求的是逼真、传神的效果,将人物个性描绘于环境之中。如代表作品《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所作),可谓形神俱佳。山水画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突出意境,体现天地人和和道法自然的观念。花鸟画以描绘花鸟为主,突出自然界的的生机与活力。这三种绘画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国画的题材,其艺术特色不仅是对国画表现形式的诠释,更是国画丰富内涵的体现。

1.3 构图方法的多样

国画在构图方法上讲究散点透视法,这种方法不仅构图灵活,而且视野更开阔,没有时空限制。如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所作)使用的就是散点透视的方法,画作中包含了五段连续的画面,并且这几个画面当中都有中心人物的活动。又如山水画《匡庐图》(五代后梁荆浩所作)是一幅全景式画作,画家意图用整个画面来表现众多的形象,构图丰富而又不凌乱。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不同,国画的思维要显得自由许多,即同一个画面可以展现不同的时空。再如,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所作)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把汴河的繁荣景象通过全景式的构图呈现了出来。这一构图特点亦体现了高度概括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

1.4 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国画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它与传统艺术如诗文、书法、篆刻等的融合,构成了国画独具特色的美。如传统国画当中的题画诗或款书等,就很好地体现了画与书的完美结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国画的创作要有诗的意境。诸多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国画创作不只是追求“形似”,更多的是透过“形似”来达到精神上的契合。当文人画兴起后,画家已不再是单纯的作画,而是将国画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推向了臻于完美的境界。不少有成就的画家不仅擅长书法,还长于作诗和篆刻,在创作的画作当中既能看到逼真的人物、秀丽的山水、生动的花鸟,还有各种风格的书法。可见,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使国画有了更为丰富的诗情和想象。

2 国画的审美特点

2.1 含蓄美

国画的含蓄美体现在“遗貌取神”,即不主张着意刻画形象。我国画家历来将“神似”为自己的艺术追求,而并不苛求“形似”。我国古代画家顾恺之很早便提出“以形写神”观点。如在画作《历代帝王图》中,对于隋文帝刻画,阎立本用了众多的细节(比如眼神的游离传递出他的患得患失)来表现这位帝王的形象。这也充分体现了国画审美中的含蓄美。形似是神似的基础,只有达到神似才能将含蓄美隐于自然景观和人物表情及体态之中,才能给予欣赏者以艺术享受。

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好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国画应体现含蓄美,来达到有形亦有神的境界。

2.2 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艺术门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它是在传统美学审视中生发的一种情感。由于中国人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传统,所以国画就体现了一种包容万象的境界。画家将体验到的情感赋予在创作的画面上,而画作所描绘的境界便能引发观者的共鸣。

诗中的意境体现在情与景的交融,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或人物等的描摹来抒怀。国画里的意境是画家家观察生活时生发的精神境界,具有无尽的诗意和氛围之美。所以,优秀的画作不仅可以欣赏到画中之景,更能体悟到景中之境,即透过有限的画面传递出无限的美感。如《潇湘图》(南唐董源所作)呈现出的那种葱郁之感,如同进入画境一般。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历久弥新的深刻印象。

2.3 气韵美

“气韵生动”的审美主张最早见于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气韵”中的“气”是指画面的元气,意即艺术的生命。“韵”是指韵味,即作品的美感。“气韵”是评判国画有无艺术感染力的关键。国画中“气”与“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国画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对象,而是要放眼于天地万物。正因为如此,国画中的简单意像,却能表现出广阔的天地和深远的意境,不仅蕴含了深沉的哲理,更是作为作者抒感的载体。所以,国画的审美常常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韵味,它与西方绘画相比较更能给人无限的思考和遐想。

3 结语

总之,无论是表现的形式抑或审美的特征,国画都将精神内涵作为最高理想,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因此,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的形成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等是密切相关的。要想真正把握国画的艺术形式和美的构成,就必须认真领悟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郝.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北方文学,2012(9):96.

[2] 曹云.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科技向导,2013(2):77.

[3] 彭艳云.论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232.

[4] 尹立杰.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群文天地,2011(22):105.

[5]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①作者简介:萨仁高娃(1977,12—),女,蒙古族,2000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绘画系,2001年至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国画教研

室工作。

上一篇:观察复合麻醉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疗效 下一篇:浅谈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几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