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对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时间:2022-10-06 06:51:37

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对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摘 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可以进行后天培养和开发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将结合实践探析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对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学生非智力因素 有效性 作用

由于初中学生个体在能力、性格、智商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观察力、注意力也是不同的,最终导致他们学习成效的不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而实践表明,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动机、习惯、情感、意志、个性差异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就必须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巩固作用、控制作用等,其与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又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调节和促进作用,由于智力因素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这就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性。初中生对英语的学习离不开智力因素,也需要兴趣、动机、习惯、情感、意志、个性差异等非智力因素。

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将学习英语当做是一种享受,能够自主在学习中寻求快乐,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而若学生没有兴趣,教师还让学生进行英语语法、词汇的背诵,而不注重对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就会逐渐消退、逐渐厌烦,甚至最后放弃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学习动机强且适宜,学习效果才会好,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缺乏对动机的调控和合理运用,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导致正常水平发挥失常,当学生抱着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时,学习效果反而会大大提高。学习习惯对于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一个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知道对问题进行灵活思考,那么他永远只能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最终只会模仿知识和记忆知识,学习效果无法提高,可见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此外,情感和意志也是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处于消极情感和意志时,学生害怕与教师交流,就不利于英语学习成效的提高,而若教师积极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流露,并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努力,使学生消极情绪得以消除,良好品质得以培养,英语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2. 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2.1建立恰当的师生关系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自己角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组织者,也做学生的倾听者和知心朋友,保持应有的亲和力,注重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课外活动、组织游戏竞赛、创设问题情景、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和交流,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形成;不断关注学生进步,关注学生性格特点,对学生做到全面的评价,激发他们潜在的意志和能力。

2.2深化学习目的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化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意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3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在性格、习惯、行为、态度、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特点,注重对不同学生的指导方法的差异性,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性格品质,比如一个学生的性格较固执,那么,可对其错误直接修正,而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应以情感化,适当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其克服自卑情绪,而更好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生的英语学习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两大部分,而非智力因素能够经过后天的培养和开发得以深化,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推进和调节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与智力因素培养同样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亚华. 基于中学生英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究[J]. 考试周刊, 2013(18).

[2] 李小春. 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搞好初中英语教学[J]. 新西部, 2010(21).

[3] 袁维红. 非智力因素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 新课程导学, 2013(47).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呼唤生本化改革 下一篇:中西方的非言语行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