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时间:2022-10-06 06:28:42

浅析《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作者简介:刘明昕,女,汉族,籍贯:吉林省大安市,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摘 要: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上,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绽放着异样的光彩。《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文化节目在2013年的黄金暑假中脱颖而出并创造了良好的收视佳绩。本文通过分析节目的优势与不足来鉴赏这场“汉字盛宴”。

关键词:《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学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节目都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文化教育、社会教育。它们的着眼点都放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上,观众可以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和文化,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我们的键盘时代,各种输入法的出现,已经让我们能提起笔但写不出来字。这两档节目的出现能够让我们观众心里产生了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两档节目在播出短时间内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文化警示的作用。诚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既要看到它得优点也要认识其不足。

一、节目优势

(一)栏目的归宿是文化传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都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在节目中各位评委老师都会尝试解释和拓展所考文字背后的知识,比如造字的规律,构字法等,这些都是文化传承,也是书写文字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节目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汉字独有的魅力。传统文化是历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产,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汉字则为基础,它是我们的母语。纵观文字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穿越了人类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始终有着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书写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的精髓。现今,我们需要推广普及汉字,使大众能正确书写汉字,了解汉字的精髓。通过观看这两档节目,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们的考题更多涉及的是当代青少年需要记住的有关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字或词。这也提醒着大家要关注历史文化事件,要铭记历史。同时这也考验着参赛选手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传播正能量。

(二)观众参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现场观众的互动,当主考官说出即将要考的字时,我们通过屏幕能够看到现场观众的紧张。当主考官说出了要考的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场下比比划划,跃跃欲试。选手答题成功,他们会为之欣喜。选手答题失败,他们也会为之惋惜和沮丧。现场的气氛会带给观众强烈的参与感,无论是场上的观众还是收看节目的观众都会跟着节目一起书写汉字,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强了对观众的号召力。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国友人加入了这场汉语热潮。通过看网上的评论和热帖,我们发现很多外国友人依托这个节目学习汉语,这两档节目成功地把这股“热潮”延伸到了国外,“汉语热”的浪潮已经面向世界了。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友人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节目之中。观众的热情也会推动这两档节目越办越好,推陈出新。

(三)听写――心理的认同

听写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有认同感的,自小学伊始的语文课,老师都会听写我们所掌握的汉字,老师一边读我们就会写出所听到的汉字。可以说,听写陪伴了我们的学生时代,小学、初中、高中都离不开听写。听写,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节目采取听写的方式一方面是考验学生的听力和书写能力,因为有很多情况是选手听错因而书写错误,在这一点上也是让很多评委和观众所惋惜的。另一方面也是便于学生接受,增加熟悉感,达成心理的认同。因为听写这种方式针对参赛学生来说几乎是天天接触的,它容易唤起学生和观众的回忆,这样,也方便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二、节目不足

(一)赛程设置方面缺乏创新

从总体上看,《汉字英雄》的初赛独家采用汉字十三宫,答题者从第一宫出发,回答正确向前进一格,回答错误将向左或向右平移一格,移除十三宫即失去游戏资格,直至到最后一个宫格走出,即成功通关。它初赛的赛制可以避免选手偶然的失误,不会因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而惋惜的淘汰。复赛几乎采用两两对决,三局两胜的比赛规则选出能进决赛的选手。复赛的题型可以说是越来越灵活,偏旁部首题、拼音类型题、组词题等等。决赛赛制几乎也是采用逐层淘汰的赛制选出当季的汉字状元、汉字榜眼、汉字探花。决赛多是考查成语,考查选手的信息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赛制上,是主考官读出题目后并给出相应的解释,主要考查学生的听写能力,但是整个比赛考查形式过于单一,使其变成了一问一答的对应关系,未免有些单调,缺乏创新,也不能很好地考验选手灵活理解汉语的能力。

(二)评委的价值挖掘不够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邀请的评委可以说是文化界的重量人物,《汉字英雄》的评委: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晓松,著名音乐制作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评委:刘丹青,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程荣,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词典编辑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汉字英雄》的评委对参赛选手的书写规范程度并不是很严格,比如:有位选手写“戕害”的“戕”,将“戕”的撇倒插笔,写得也像是横,但是评委算为正确了。相比较而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评委对参赛选手的书写规范程度比较严谨。有位选手书写“日冕”,将“冕”字上面的小保即冒字头)写成了曰,它看似准确,但有位裁判并没有亮灯,足以看出评委的严谨性。但是纵观这两档文化节目这些评委并未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他们往往忽视字理或者解释欠妥当。这些嘉宾的知识素养和文化价值绝不只是简单地解释字词、判断对错,他们更大的学术价值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来,而是让观众感觉他们是在“坐镇”,故应该深度挖掘评委的文学价值,做到学术与名誉双赢。

(三)生僻字偏多,教育意义不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开播的目的就是在全社会传播汉字文化,普及汉字知识,规范汉字的书写,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两档节目选用的词有些生僻,在节目中的一些生僻字或许我们都很少听过,比如像“瞀儒”、“瘰疬”、“芫荽”、“碌碡”等,这样的词语出现在节目中只会导致参赛选手死记硬背字典,形成恶性循环,它只是起到了竞赛的目的,但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不大。一些外国友人看到这样的题目后也直呼“太难了”,学习这样的字,他们了解不好中国文化。这些外国友人表明,像他们这样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是不同的,他们更喜欢实质性的东西,喜欢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事物。其实,真正地学习汉字,是能够灵活运用汉字,学以致用。而不是用字典限制人对汉字的理解和思考,用“难”考验学生的思维。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以其良好的社会效果让观众重新审视了书写汉字的重要性。这两档文化节目也应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求符合娱乐性、竞技性、故事性的电视传播形式进行宣传。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成年人,待他们成年后或许能因为电视节目的强化做的比现在的成年人好,或许他们也会提笔忘字。所以作为电视节目我们要扬长避短,加大对电视传播的宣传力度,赋予文化新的意义。要知道,在经历这些“汉字盛宴”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于帆.《汉字英雄》为何能逆袭荧屏[N].中国文化报,2013.

[3] 徐宛之,王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是汉字 追捧的是文化[N].新华日报,2013.

[4] 刘大强.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探索[J].视听界,2004.

上一篇:韩汉“之”字型四字故事成语比较研究 下一篇:统计缅汉词典本词词条缅文符号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