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是“杞人忧天”吗

时间:2022-10-06 05:31:24

关注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是“杞人忧天”吗

日前,笔者在一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发言时讲到,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料有几位同行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大学教师也是人,有些心理健康问题不足为奇,并断言笔者所说是“小题大做”,甚至“杞人忧天”。还有一位平时与笔者交往较多的同行不无揶揄地说:是不是你自己有心理问题了?闻听此言,笔者哑然。

果真是笔者“多虑”了吗?其实,笔者倒是很诧异几位同行对这一问题的漠然。想来,这种不该有的漠然也并非只有这几位同行才有。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然而,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导者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事实上,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比较严重。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某位颇有才华、造诣高深的大学教师“突然”间就走了极端,令人痛心和惋惜。其原因自然不是唯一,但细细探查,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实乃最大“杀手”。

同其他职业相比较,大学教师往往更讲“面子”,对自己的职业心理感受也往往十分在意。这并非大学教师“多愁善感”,而是职业使然。“学高为师”,是我们的大学一向崇尚的职业理念。这表现在教师个体身上,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学术声望以及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可以说是其“魂牵梦绕”、时时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教师的本职工作或中心工作其实是双重的,即教学和科研对于一个要想正常晋升职称、能够如期完成聘期岗位职责的教师来说,必须“两手都得硬”,否则“后果很严重”。这一点,与其他大多数工作目标直线、单向的职业不同。

现实情况是,不仅现在“学生不好教”,教学效果提高起来难,而且繁重的科研、学术任务使得不少教师身陷忙乱。重压之下,一些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时常焦虑不安,并常常伴随着忧愁、烦恼、内疚、不安、孤独、压抑、苦闷、自闭、逃避甚至无端自责等不良情绪反应。笔者在与同行好友“小酌”时,便经常听到他们的酒后真言:“活得真累!”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及其外化是有着“传染性”的。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因而教师心理取向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以“乘数效应”波及学生。因此,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绝非仅仅为教师个人的心理问题,谈此也绝非“杞人忧天”。教师心理健康之重要,小而言之关及教书育人的效果,大而言之,大学教师若放任不健康心理的宣泄,则很可能因此而导致其职业行为与其教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那么,大学教师该如何维护健康心理?显然这一问题回答起来实难轻松和简单。笔者认为,就当下实际而言,迫切需要从教师自身与学校两个方面入手,教师个人要努力,学校也要有所作为。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既为人师,自当不断学习,时时“修炼”,使自己能够带着良好的心理出现在学生中,并以此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讲,应致力于教师良好工作环境的形成和改善,营造一种使人舒适、令人进取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成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需要教师把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不要忘了应当首先使教师拥有一片洒满阳光的心田。

上一篇: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 下一篇: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