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公民素质培养刍论

时间:2022-10-06 04:04:25

历史教学与公民素质培养刍论

摘 要:在历史课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与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复兴相适应的时代新人。学生的公民素养,即是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格,且具有完善自我和改进社会的能力和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兴趣,完善人格,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公民必须通过教育这条途径,中学历史教育肩负着这一重大的任务和伟大的使命。

关键词: 历史教育 公民素质 参与式教学

【中国分类法】:G633.51

一、公民素质的内涵

公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文化底蕴、奉献精神和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等等。

开展公民素质教育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

二、培养公民素质的必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人。公民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个人、社会发展和祖国未来的重大课题。历史教学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阵地,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公民素养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指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进程中在态度知识能力方面与社会相适应并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公民素养的标志。因此,关注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对良好的公民素养形成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重视历史教育,培养公民道得素质,势在必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求是、怀疑、批判、实证等理性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

三、历史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载体

首先,从历史教育的内容看,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历史,它源远厚重,载物、载人、载德。其次,历史学习的方法强调主体与客体相互交流,强调在理解、体验的基础上来实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第三,中学历史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格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决定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要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出发,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类精神力量的氛围之中,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和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四、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方略

1、把握历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兴趣。根据信息理论的原理,一个人感兴趣的因素有:一是最近发生事;二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三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四是充满悬念的信息。在导入新课教学时,要从这些易被学生关注而又与课程有关的事情说起,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善于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大量素材,例如:国际国内的时事,利用上网、看报等机会,留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话题,及时地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相结合。通过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公民教育素材,丰富公民教育内容。历史学科的内容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方面内容。在实践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代替的作用。历史中包含的公民教育素材丰富多彩,教师必须把它挖掘出来,学习中国古代史,可以感受祖国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自尊心。学习中国近代史,体味屈辱挨打、抗争探索的艰难历程,增强民族责任心。学习中国现代史,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与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习世界史,了解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树立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世界意识。学习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可以体会民主法制的精髓,诚实信用的法则,增强人文主义,进而认识环保的重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视“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堂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就是现代社会公民环境的缩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让独立思想在课堂里呈现出来,并且正确地鼓励和评价这些独立的思想。在参与式教学过程,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主行为都会大为增强,参与者还必须组成合作团队,其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也得以锻炼。第二,老师是学生探索的促进者。在参与式课堂上,教师作为促进者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需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总之,教师就是要永远站在台下做鼓励者、提问者、回答者、指导者和提示者。

4、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形成独立个性,尚待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同时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些特点,使中学历史教育既可成为个人发展的有力手段,也可成为个人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学历史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学生的良好公民素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在学习中保持愉悦、信心、积极、热情的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

第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需要具有基本公民素养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前进。只有每个公民素养的提高,才能提高国民整体素养水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育着眼于健康心灵和品格塑造,促使青少年人格系统健康发展,无疑能为国家输送有良好公民素养的人才。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兴趣,完善人格,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第三,接应现代基础教育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界定基础教育的使命时,提出了为最终实现真正的世界公民的目标而必须予以思考的几个问题:(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作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唤醒理性的历史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7).

[2] 张元.从“太宗帅不帅?”谈学历史的“感觉”[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10).

[3] 黄牧航.历史教学有别于政治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2)

上一篇: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