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10-06 03:56:24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提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三个基本原则、两种基本途径以及三种基本方法。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齐曼莫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教师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人所说的“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必须向让学生开口问倾斜,只有整个阅读活动是围绕学生发自内心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时,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将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把握认知层次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主体而展开。把握认知层次就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课时,共设计了三个活动单元,包含讲故事、找感动、议感受、诉真情等活动内容。在教学中营造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得到较为真实的体验,以融情入微的体验达到情感审美和教育功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之思考的起点有所提高。因为这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脱离思维的辅助来处理问题。

2.启发性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独立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衍生出问题,进而从已有知识出发思考解决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钱》这一课,课文只是客观地介绍钱的形态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从钱的本质入手,从如何防范金钱灾难入手来谈钱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以“我的‘钱’途”为话题,让学生谈谈将来采取哪些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用好钱,管好钱。

3.延伸性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样是过程性的,不是单一的片断教学,所以其作用具有延伸性,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例如,在讲《项链》一课时,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并分组让学生讨论,重新给女主人公设定新的结局,但并不设固定答案。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

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笔者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途径:

1.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怎样才更有价值?这就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探索行为有所依托,让学生找寻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作为解决方案。例如在讲《中国水的困惑》一文时,学生提出 “中国为什么会缺水”的问题,笔者提示学生从学过的地理知识中找答案,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中国的大陆板块的知识储备相映衬。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在理解本文主旨时,思维便有了一定的深度。因为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所谓有利因素,就是有利于催生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的因素都可以利用,使问题情境建构在所有对学生学习起到催化、优化作用的因素之上。例如:在讲《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等有利因素,营造问题环境,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在一个较大的思考范围内品味作品的语言,发现人物的可敬可爱之处,感受作品传达的人性美。

多渠道指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单向思维和受定式影响,而要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守财奴》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

1.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发现,背景资料的引入无论从时机上,还是从作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时机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时机创设情境。效果呈现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于时机的把握是否灵活。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课的实际教学前,教师找来剑桥大学的图片,让学生对剑桥大学的美丽景色有了初步印象。在授课中,教师利用背景资料,只要简单梳理,学生就会想象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进而体会到诗的“绘画美”,学生的理解也触及到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作用上,借助背景资料所产生的问题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是学生综合学习的产物。学生在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发现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甚至是互相“矛盾”之处,在这个过程可以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钱》这一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钱是什么?钱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兴趣较浓,教师由此梳理“钱”发展演变的历史,帮助学生认识钱与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最后以“家庭理财”为话题,关注“钱”作为一种商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用好钱,管好钱。

2.抓住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矛盾”的确立首先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可以产生矛盾的地方,有时可能就是题目本身,有时可能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在此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使“矛盾”外化,成为疑问,进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外化矛盾:

(1)讨论法利用学生的讨论聚焦点,教师加以整合,提炼出主要观点,形成问题。学生讨论前,教师要正确引导,讨论中要及时总结,讨论后可以辅助学生总结。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课,让学生讨论文中三次吃面的情景,三次吃面,你吃出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阐述本组的见解。

(2)辩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是使矛盾直接外化的有效方法。例如:《项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一件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里有两个观点:一是败坏了她,二是成全了她。教师就可以顺势而导组织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辩论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所营造的情境,这样对玛蒂尔德淳朴本质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3)表格法有些课文的矛盾之处并不在一个点上,而是存在于课文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如果分解开去看,那么矛盾之处很难产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填表等方法使矛盾在直观效果中凸现出来,《守财奴》一课就是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通过表格直观的显示,直接把文本的矛盾点外化,从而使学生抓住文本的“要害”提问有效的质疑。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形象逼真的环境,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也是营造问题情境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在使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遵循“留白”的原则。所谓“留白”原则,即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给学生留下品味文本的空间。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由“幸福的桌子”引出面馆老板的生意经,谈出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2)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遵循“跳板”的原则。所谓“跳板”原则,就是在学生思维陷入死角的时候,使用一定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思维上出现跳跃,借此帮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例如:《信客》中,如果简短播放一段信客游走于乡间的视频,帮助学生借助跳板,拉近与那个时代的距离,学生就能够结合短片中描绘的画面和文本的重点词语,深入地感悟到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伟大品质。再要求学生一遍遍读文,从中感受信客这一职业的一个“苦”字。

(3)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遵循“升华”的原则。所谓“升华”原则,就是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的情境,使学生的理解能够深入到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再别康桥》中,播放这首诗的朗诵,并配以《小夜曲》的录音,使学生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总之,通过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不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在技工学校一体化课改中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上一篇:等会儿,让他把话说完 下一篇:逆天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