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美德 礼赞先人智慧

时间:2022-10-06 03:08:02

弘扬传统美德 礼赞先人智慧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在注重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课文情感教育因素的挖掘,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启迪学生,提高情商。教材中选的很多古文篇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古人的美德与智慧,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载体。笔者拟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教学心得。

蔺相如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主要人物。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古汉语基本知识和文学常识等方面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蔺相如这一历史人物的美德与智慧,形成对其大智大勇、洞察明辨、机智灵活、顾全大局的整体印象,并从细微之处予以感悟。

秦王假意要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赵国君臣面临困境:一是璧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勿予秦,即患秦兵来”;二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讲出一段蔺相如劝阻自己投靠燕国的往事,作为推荐相如的理由。蔺相如认为:“君幸于赵王”,所以“燕王欲结于君”,在“赵强燕弱”的条件下投靠燕国,结果只能是“束君归赵”。看清本质,指明利害,给人初步形成“有智谋”的印象。在接受秦王召见时,蔺相如对情势进行了分析:秦强赵弱,秦以城易璧,赵“不可不许”,不许秦璧赵“曲”,不予赵城秦“曲”,赵国不能选择理“曲”的不利地位,再次显示了蔺相如高度的政治明辨力和洞察力。在“王必无人”的条件下,蔺相如毅然决定“奉璧往使”,并表示“城不入”则“完璧归赵”,显示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勇气和决心。

蔺相如奉璧使秦,与秦王斗智斗勇,审时度势,恰当应对,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完璧归赵,秦赵暂时维持了和平关系。这一过程凸现了蔺相如有勇有谋、机智灵活的品质和以死报国的精神。

秦王得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并“无意偿赵城”。对此,蔺相如的对策是:首先,假称“璧有瑕,请指示王”而取回玉璧,夺回主动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只有玉璧在手,才有与秦王讨价还价的资本,否则一切都会被动。然后,义正辞严,斥责秦王的失礼(赵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斋戒五日,派使者奉璧拜书,何等庄严郑重!秦王却“礼节甚倨”,得璧后还让美人观看来戏弄使者),表明自己取还玉璧的正当性。最后,以死护璧。蔺相如“持其璧睨柱”(这是绝妙的动作神态描写),以“玉碎”要挟秦王,一方面反映了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看透了秦王的本质。以秦王之贪婪,是不会轻易让他梦寐以求的和氏璧“玉碎”的。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损坏玉璧,向相如赔礼道歉,并“召有司案图”,佯指划给赵城。对此蔺相如有着正确判断(秦王又在使“诈”),于是提出秦王必须“斋戒五日”“乃敢上璧”的要求。这样做,首先是为“使其从者……归璧于赵”争取了时间,是缓兵之计。另一方面,维护了赵国的威严,压制了秦王的傲气。秦王斋戒五日,设礼接见蔺相如,索取和氏璧。相如向秦王通报了已经归璧于赵的事实,并有理有据的阐明了赵国的态度和立场:归璧于赵是处于对秦国的不信任,因为“秦自穆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秦强赵弱,如果秦国先割十五城给赵,赵又怎么敢不给和氏璧而得罪秦王呢?问题摆在桌面上,核心是秦给不给赵城,不是赵给不给秦璧。选择权看似交给了秦国,主动权实际上留给了赵国。蔺相如把“璧”和自己的性命,都捆绑在秦赵关系上,使秦王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不仅没有加害相如,而是“厚遇之,使归赵”。蔺相如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完璧归赵,粉碎了秦王的诈璧企图。

渑池会前,蔺相如以维护国家尊严为目的,劝促赵王赴会。渑池会上,蔺相如以过人的胆略,与秦王针锋相对,冒死还击秦王对赵王的欺侮,维护赵王尊严。蔺相如要“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面对兵刃相加,相如“张目叱之”,不仅“左右皆靡”,秦王也只好极不情愿地“为一击缶”,蔺相如的胆略和气概令人赞叹。渑池会后,蔺相如被拜为上卿。面对战功卓著的廉颇的嫉妒,蔺相如采取了避让的态度。他的观点是,秦国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既惧惮于蔺相如的政治胆略,又害怕廉颇的军事才干。二人紧密配合,于国有利(渑池会期间,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廉颇军事上配合,“盛设兵以待秦”,就是很好的例证);两虎相争,于国有伤,亲痛敌快。显然蔺相如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荣辱前面,顾大局,识大体,堪为标率。好在廉颇也不是好利无义之人,在明了蔺相如胸襟后,负荆请罪,“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司马迁认为蔺相如,“一奋之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是智勇双兼之人。

综上所述,古文教学古汉语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是基本的目标。但是,如果不进一步从思想情感角度去思考这些经典篇章的历史内涵,领略古人的美德与智慧,欣赏传统文化的底蕴华彩,经典将无从体现,瑰宝将失去光华。而结合古文学经典篇章细微之处,领悟体会古人的美德与智慧,是通过古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关键。

上一篇:作文巧阅精批的策略 下一篇:农村小学网络阅读现状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