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时间:2022-10-06 01:07:36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经炮制后往往引起成分中质和量的变化,药理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药经过炮制后更适合临床需要。

1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中药的性能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经过炮制来调整药性,中医运用中药基本上都是炮制后的饮片配方。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因而常常是一药多效,但中医治疗疾病常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力求符合疾病的实际治疗要求。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①相反为制,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②相资为制,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③相畏为制,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之毒,故用生姜炮制半夏、南星;④相恶为制,如麸炒炽枳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等等。由上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

2 中药炮制的分类

《中国药典》将中药炮制方法归为3类:净制、切制、炮灸三大类。净制包括挑拣、筛选、淘洗,除去非药用部分等;切制包括浸泡、润、漂、切片、粉碎等;炮灸包括炒、灸、煅、蒸、煮、制霜、发芽、发酵等。

2.1 净制与临床疗效 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如巴戟天的木心是非药用部分,且占比例较大;地骨皮、五加皮、海桐皮等如不把非药用部分去干净,就会造成剂量不准,而影响疗效;麻黄茎发汗而麻黄根止汗,作用相反,必须分开使用,以确保中药的临床疗效。

2.2 切制与临床疗效 药材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药材切制前的水处理时间和吸水量非常重要,若浸泡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会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且不利于干燥,如果干燥不及时,就会霉烂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很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若饮片厚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会出现易溶、难溶、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只有切片厚薄适宜,煎煮时间得当,才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保证中药疗效。

2.3 炮灸与临床疗效 采用炒法处理可从多种途径改变药效。许多中药经过炮制可以产生不同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谷芽等;白术生品虽能补脾益气,但其性壅滞,服后易致腹胀,炒焦后不仅能健脾运气,且无壅滞之弊,又能开胃进食;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栀子炒后可缓和其苦寒之性,以免伤脾阳;麸炒僵蚕,可矫其臭味,利于服用;荆芥生用发汗解表,炒炭则能止血;干姜性燥,作用较猛,炮姜作用缓和,辛燥之性较干姜弱,姜炭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血余通常不入药,但煅炭后则为有效的止血药。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疗效。中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符合治疗要求。如苦寒药通过酒制即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作用;活血药酒制后可使作用增强而力速;滋腻药物易影响胃的运化,酒能宣行药势,减弱粘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力;活血药醋制后能使作用缓和而较持久,提高疗效;温肾药以盐制使气厚之药得到味的配合,增强其补肾作用。姜制可增强药物化痰止呕作用;蜜制能增强止咳或补气作用,紫菀生用虽化痰作用较强,但能泻肺气,若肺气不足的患者,服用后有的可出现小便失禁,尤其是小儿,用蜜灸后可纠此弊,并增强润肺止咳之功。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辅料炮制后,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

3 炮制原则

陈嘉谟在《本草蒙签》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为了保证医疗用药的安全有效,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使炮制理论和技术更趋完善,如磁石古代文献记载“火煅醋淬”,但在何种条件下炮制,其有效成分Fe2+溶出最高令人难以掌握,经研究证实,660℃煅20 min,醋淬一次为最佳炮制条件。肉豆蔻挥发油中存有毒成分黄樟醚,有致癌性和基因毒作用,蒸制、面炒和麸煨均可使黄樟醚含量降低,并以麸煨效果最佳[1]。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是马钱子的主要成分,炮制后土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显著减少,同时异士的宁和异马钱子碱等开环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被转化的这些生物碱毒性变小,且保留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砂烫法以230℃~240℃和3~4 min为最佳炮制温度和时间[2]。斑蝥中的有毒物质为斑蝥素,斑蝥素在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110℃,米炒时锅温为128℃,正适合斑蝥素升华,又不至于

温度太高致使斑蝥焦化,当斑蝥与糯米同炒时,斑蝥均匀受热,使斑 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毒性减弱;其次,斑蝥呈乌黑色单炒难以判断炮制火候,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又能准确地指示炮制程度,说明用米炒的方法制炮斑蝥是科学的。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了白芥子药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不得低于0.5%,白芥子临床内服常以炒黄炮制,认为炮制后缓和药性,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白芥子炮制后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均降低,但均达药典规定的0.5%标准,且以微炒品含量降低较小,这与古代白芥子均要求“微炒”的方法相一致,白芥子临床生品常外用,炒制后入汤剂这种用法是有科学道理的[3]等,传统中药炮制与现代科学技术接合,之更符合临床用药要求。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是祖国传统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炮制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鑫,杨秀伟.不同炮制品肉豆挥发油成分的GC-Mc分析.中国中药杂志, 2007:1669.

[2] 叶定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炮制学,2000:131.

[3] 张振凌,杨海玲,张本山,等.炮制对白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及煎出量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7:2067.

上一篇:对急性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诊治 下一篇:探讨术后患者的安全转运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