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文化资源的保护

时间:2022-10-05 10:43:19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文化资源的保护

中图分类号: J2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东至海坛山山脊线,南至兵营巷,西至解放北路,北以望江路及临江码头为界,占地约为16.3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总面积5.4公顷。朔门俗称双门,东起水门头,西至南北大街(今解放街),因其位于古城七大门之一的望江门之北,古人称之为“朔”,于是称“朔门”。历史上为北城的主要对外通道,也是1000年前月城遗址的所在。

1.1物质文化资源

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绝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建设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所以在保护和开发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时,我们采取了有利于朔门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有利于扩大朔门影响和加深文化内涵的方针,挖掘保护和传承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

(1)街巷文化——街巷格局是与封建经济的社会、家庭的统治以及厅堂式民居布局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不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朔门街商业建筑店铺林立,多为底商上住的温州街区特色,外加檐口出挑,有遮天蔽日之感,永宁巷、七枫巷等生活气息浓,两边住宅多是几进院落。街巷空间收放多变,建筑组合既有个性,又有机统一。

(2)传统西式民居——胡宅位于七枫巷60号,为三间二层带前后廊建筑,立面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夹带哥特式风格。明间外设大门套,一、二层外廊皆为青石栏杆,二层设有仿西方的爱奥尼克柱式,开窗上用半圆拱窗套,中央为突出的拱心石。楼房顶部用统一的大檐口配以齿状饰,其上为典型的巴洛克式涡卷做出的装饰用宝瓶式栏杆。门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间为卷草窗饰。胡宅的建筑特色充分吸收了西方建筑特色,建筑气势宏大,建筑手法巧妙,为典型的民国西式建筑风格。

胡 宅

(3)传统中式民居——郑明云宅位于朔门街30弄,为一传统式合院,面阔三间,正屋进深8.5米。底层前廊做成船篷轩,二层外廊做成装饰“寿”字纹木栏杆,东西两侧各带两间厢楼,为单坡屋面,山墙上开砖漏窗。底层柱头出单跳承花板,厢楼用立体雕刻牛腿承花板。厢楼与正屋交接处用悬柱。郑明云宅的建筑风格继承了传统民居的优良特点,建筑布局合理,做工手法精妙,为典型的民国中式建筑。

(4)城市格局——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温州建城历史可上溯东晋郭璞,有资料载郭璞对温州的建城思想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北面,是“北埠”唯一保留的历史街区,东有原古城北水门(现水门头处)当时城北门附近(今朔门、永宁巷一带)格局如今。

(5)点缀性景观节点——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在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历朝历代遗存积淀多,如朔门街的风火墙、白鹿庵井、蓑衣井等文物古迹;这些标志性景观节点都是最珍贵的历史物质遗产。

蓑衣井

1.2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

(1)街坊巷名文化——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巷名记录着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像兵营巷,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而得名。有的巷名与市井文化息息相关,由职业而派生出这种“底层文化”,如打绳巷,以巷内居民多打绳手工业户而得名。七枫巷,又名漆坊巷,因谐音演变为七枫巷。还有的巷名与某些特殊建筑有关,如水门头,因位于旧城奉恩水门前头而得名。永宁巷,因此巷旧有永宁殿而得名。

(2)传统人文资源——永宁巷25号王阿龙师傅,善做船模,出生与造船世家,是名震浙南造船界“王家班”的第四代传人,他家祖上的王顺发造船厂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2.街区发展目标定位

城市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趋同,所以我们现在尤其重视城市的文化渊源,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传统历史文化,保留、恢复先人们留给我们的街道、建筑、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保留住城市的文化与精神。

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保护策略为:依托城市、结合山水、保护格局。具体就是依托沿江码头和绿化带,结合海坛山的历史与环境,完善街区的城市道路系统,建立和完善街区内部的交通系统,从根本上缓解街区的压力,协调保护与城市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矛盾。

朔门街历史街区发展目标为:呈现古城滨江城市特色和空间格局,展示城市与水文化演化形成的街区特色。

3.结构整合与功能转换

通过史料、实物相印证,认识街区发展演变的过程,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合理安排实物展示。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展示主题是呈现古城滨江城市特色和空间格局,展示城市与水文化演化形成的街区特色。

展示区域分为三个区块

(1)商业体验区:充分利用街区内的商业和文化魅力,吸引游客体验滨江传统商业文化,融游于商。充分利用传统手工业区一作坊向游人开放,可亲手制作,体验参与的乐趣,融游于玩。

(2)水上观光区:结合水城门景点开发,利用滨河码头开辟垂钓、水上游乐项目。融历史记忆于现代休闲。

(3)居住文化区:充分挖掘街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丰富的人文及浓郁的民风民俗,融游于乐。充分利用传统民居,展示传统街区的文化魅力。传统民居可改造成家庭旅馆,融游于居。

着眼于街区利于保护、便于管理、突出特色的目的,确定沿滨江绿化带建设水城门景点,利用现有的空置建筑改造成温州码头历史博物馆,同时采用抽象的手法,再现水城门的空间和造型意向,同时结合场地水景水渠的设计,点出朔门城市码头的主体和意境。

4.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的构建与塑造

(1)建筑高度控制。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二个层次: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朔门历史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建筑控高为三层,屋檐高度不超过9米。建设控制地带建筑控高为四层,屋檐高度不超过12米。建筑及环境要素应体现传统的风貌特色。

(2)建筑的整体保护。根据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层数与屋顶形式的分析、评价,将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有冲突建(构)筑、与历史风貌无冲突建(构)筑。

街区内新建建筑的形态和色彩等必须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具体要求如下:

建筑布局要维护和恢复原有特点;保留和恢复各类建筑的内部划分特色;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和建筑高度;建筑色调采用传统色调,粉墙黛瓦,栗色梁柱等;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和工艺,保持传统细部和符号特点;保持传统建筑的构造特点,如屋顶的形式、墙壁和勒脚的砌法等。

(3)街巷格局的保护。街区内的街巷格局大部尚存。朔门历史文化街区要求保持街区巷弄的传统肌理、宜人尺度及空间层次,并使之贯通、连接。

(4)古街风貌保护。对传统民居建筑按其价值和保存情况分别进行保护和整治,在外观和布局完整的前提下,内部允许进行适当的改造。对古街风貌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建筑的重建要严格控制,要有充分的依据。古井要妥善保护,现在尚在使用的水井要妥善保护。路面铺砌应恢复传统特色,采用石板或卵石、青砖铺砌。

(5)古街空间形态的保护。保护传统街区自然曲折的空间形态,要求保护与其连接建筑的进退和立面天际线,严禁出现不协调建筑物和构筑物。朔门历史文化街区要求保护和控制每条街坊特有的空间形态,要区别商业类街和居住类街、混合类街的不同特色,严格按规划对两侧建筑界面实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2.《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3.《温州老街》施菲菲 著

4.《温州望族》金丹霞,施菲菲 著

5.《瓯越文化史》 蔡克骄 著

上一篇:论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基础隔震技术 下一篇:浅析屋顶花园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