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合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时间:2022-10-05 08:38:32

【摘要】[作者简介]马向阳(1971―),男,福建龙岩人,大专,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馆前中心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HTSS]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

创设合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数学课堂中要努力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空白”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04-02[ZW(N]

[作者简介]马向阳(1971―),男,福建龙岩人,大专,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馆前中心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HTSS]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潜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都隐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第八册《分数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引入情境:爸爸从市场买来一大筐苹果,小华和小红都想吃。爸爸说:“让我先考考你们才有的吃――要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你们,每人分几个?怎么写这个数?”小华和小红都大笑,说:“老爸,这也太容易了吧!不就是‘1’吗!”爸爸接着问:“要是我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你们呢?每人得几个?请写出这个数。”这时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那么,这个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这时,课堂沸腾了起来,有的写“0.5”,有的画一个圆分成两半,有的写“半个”,有的用“1/2”来表示。这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数学教学情境,既引出了分数概念又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也被唤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空白”情境[HTSS]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在点拨上。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再创造的广阔天地,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有暂时性的“空白”,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学生便会得到更多。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应先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课前准备3根4cm的小棒与3cm、5cm和10cm的小棒各一根,引导小组合作用10cm的小棒与其他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任意两根其他小棒都不能与10cm的小棒搭成三角形,认为10cm的这根小棒太长了。这时教师追问:“如果把10cm的这根小棒换掉,其他小棒能搭成三角形吗?”学生经过讨论、操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教师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个知识点,而是将其留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

三、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HTSS]

充满疑问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善于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教学进位加法“34+28=?”,教师让学生操作:先摆34根小捧,再摆28根,看看一共摆了多少根。学生把单根合并后的十根捆成一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你在操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一捆放在哪里?”让学生初步感知“满十进一”的表象。接着,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个位相加,满十后,10写在哪里?”像这样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范围、环境中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四、创设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操作情境[HTSS]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内在的思维活动要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并把外显的操作抽象成数学思想,促进学生领悟并理解新的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操作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大胆创新,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时,设计了如下的动手操作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操作,看看罐头盒侧面的商标纸展开是什么形状,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操作的。通过操作讨论,学生列举了以下几种情况:一类是沿着圆柱侧面上的一条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类是沿着圆柱侧面上的一条弧线剪开,得到一个不规则图形;还有一类是沿着圆柱侧面与底面的垂直线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时,教师进一步地引导:“那么,哪一类的侧面展开方法便于我们计算呢?”这样在操作交流中,学生找到了不同的剪拼方法(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在争论与共鸣中,学生最后得出相同的结论,创新灵感在思考中也被激活了。

五、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情境[HTSS]

人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会产生不断追求的意念和力量,学生也如此,知识的获得、方法的理解、技能掌握、探索的乐趣及教师的赞赏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容易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图形中的规律》这节数学活动课,要让学生理解简单图形独立排列所需的小棒根数和所摆图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一个三角形需几根小棒?2个三角形呢?5个呢?50个呢?学生小组合作得出“在摆一排时它们有一条公用边”,发现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获取不同的字母公式“3+2(n-1)、2n+1、3n-(n-1)”。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答案都给予肯定和赞赏,让所有学生都获得了成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感受到了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

上一篇:为捐精“正名”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