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排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

时间:2022-10-05 07:05:26

微排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

微排经济是发达国家经历了“高碳”化道路之后提出的新战略,而黑龙江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十一五”时期以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步降低。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30%,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时期25%的节能目标,201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4%,降幅位于全国前列。

拓展微排经济、发展微排金融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金融发展现状要求发展微排金融,构建以全国为基础符合黑龙省发展特点的新型碳金融体系。但是,黑龙江发展微排经济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

第一,目前,黑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偏少、信贷投放权限较小,金融不良资产的国有企业占比例高、资产量大。全省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信贷资金长期沉淀和无效占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效能,同时由于经济深层次矛盾制约和银行体制、机制、管理上的问题影响,信贷风险仍然严重。黑龙江省大项目建设、国企改革、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的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受资本金、经营范围等因素限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限。

第二,黑龙江当前微排发展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上来看,全省的人均GDP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为52.5%,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8.6%;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4.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0.1%。所以目前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但同时也潜含全省发展微排经济有着巨大的空间,更应抓住机会加快发展。通过对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单位GDP能耗三个指标的比较分析,目前全省的微排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处于萌芽阶段。这除了受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影响外,还与全省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关,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发展微排经济,就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结构向“微排”化转型。高耗能企业的大量存在,以及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全省经济结构的“微排”化转型将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煤炭消费经济模式依然突出。煤炭仍是黑龙江省当前的主要能源,存在利用效率低、污染重的特点,在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有不可逆转的破坏。2006~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炭一次消费占全省工业生产能耗的比重依次为64.4%、66.1%、68.7%、68.3%和70.5%;而能效利用较高、污染相对较小的原油能耗比重却逐年下降,比重依次为19.6%、18.5%、16.3%、16.3%和15.4%,可以看出工业发展对煤炭的依存度依然很高。

第四,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并伴随产生对农村生态环境巨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由于乡村发展功能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乡村旅游快速兴起带来大量的垃圾堆积,污染乡村周围的河塘与耕地。由于缺乏污水处理设备,河流沟渠大面积变成了臭水沟。而污水浇菜、污水养鱼,又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农村的环境污染,目前正沿着点线面,对城市形成包围。

第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体系现状与碳交易所必需的金融生态条件存在巨大差距,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同时对碳金融认知度低,企业不了解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蕴含的巨大价值;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交易规则、操作模式等知之甚少;相关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金融机构无法有效识别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碳金融理财业务尚属空白,无力开发、设计此类新型理财产品。

金融支持微排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金融支持微排经济面临的问题来看,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必须要做出努力并见予行动才能解决。政策体系的完善是首要任务,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增强支持经济的动力,创新产品与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高效的碳金融市场,增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故鉴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支持微排金融的政策体系。对于我国来说,应当通过立法形式确定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并逐级分解到地方和重点企业,确立完善的监测和考核体系。确立财政支持政策,制定有关环境风险等级的评定标准,建立“绿色信贷”目录指引为银行的相关业务的发展服务,并且要求以设立项目的环保标准来规范项目的实施。借鉴国外支持微排金融发展的相互配套、严密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气候变化数据库,健全碳交易监管和法律政策,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地位,为微排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要着眼于大局,给予微排金融的发展以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建议利用赤道原则来作为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准。执行赤道原则需要自主制定环保原则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独立执行的能力,这些能力则是建立在银行内部相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基础上。国家要制定政策促进银行加强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提升其能力以便更好地执行赤道原则。

第二,加强微排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服务多样化。要实施对微排经济的金融支持,就必须加强微排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首先,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例如,荷兰银行首先设计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然后推出收益与其挂钩的气候理财产品和水资源理财产品。其次,积极探索发展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例如,商业银行可以推出挂钩微排消耗的基金,开展碳权的质押融资贷款等;保险公司可以推出有关碳排放的保险。最后,发展碳信托类产品。其设计理念是为那些具有环保意识和微排金融知识的企业设立碳信托投资基金,将这笔资金投资于具有CDM开发潜力的项目中,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获得相应的核证减排量(CERs) 指标。而通过发展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来完善微排金融的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担保、信托、租赁服务。中国农业银行推行的清洁发展机制融资顾问业务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总之,金融机构自身必须要做到创新机制灵活,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微排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微排经济蓬勃发展。

第三,掌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全球已经形成以碳交易为主的市场体系,掌握碳交易价格定价权是争夺话语权的关键。2009年国家发改委为CERs制定了最低交易价格8欧元/吨,试图打破中国CERs贱卖的困局,但是这是不够的。若要掌握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就必须加快微排金融的建设。中国的微排金融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政策、法律、设施、人才等各方面都比发达国家落后。只有国家积极扶持,金融机构积极进取,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要改变目前在碳交易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就要建立自己的微排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一起在碳交易二级市场上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与碳交易是以哪种货币结算有重要作用,所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碳交易的结算货币是必需的。

第四,提高金融机构对微排金融的认识。微排金融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要提高金融机构对微排金融的认识:首先,要使得金融机构能够认识到“微排金融”的价值,意识到如果做好与其有关的业务,能得到多大的回报。只有先意识到这点,金融机构才有动力发展微排金融业务。其次,金融机构要了解到微排金融市场的操作模式,以及项目是怎样开发和运行的。只有了解了规则,金融机构才能正确地开展业务,不会盲目发展。再次,金融机构需认识目前微排金融需要哪些产品和服务,迅速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发展中介服务。中国目前作为碳排放权的出售方,与国外机构的谈判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需要对项目比较了解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发展这方面的业务,增加收益。最后,建立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交易市场。中国要想实现通过市场化来支持微排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可供国内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市场。世界最著名的碳交易市场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温室气体减排体系,这些交易市场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们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多层次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交易市场。

第五,建设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推进微排经济的金融体系。哈尔滨要想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必须加速金融机构的集聚,营造金融业集中优势。在大力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并扩大现有银行在市、县设立分支机构,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更加健全;鼓励和支持开办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从而形成主体丰富、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

(本文为中国人民银行鹤岗市中心支行和哈尔滨金融学院联合课题组成果,成员:苗闫、王秀清、靳生、张涛、吕青云)

上一篇:论技术贸易壁垒及其应对措施 下一篇:上海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