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免检制度争议

时间:2022-10-05 06:46:15

中国食品免检制度争议

“它们都是名牌企业,同时享有国家免检产品的称号。”与企业打交道多年,国家质检总局从事与企业品牌相关工作的王志(化名)很痛心,专项检查未检出三聚氰胺的87家企业,多半是中小企业,也不全是免检产品,这让他颇感意外。

三鹿奶粉被曝出丑闻后,公众很快把焦点对准了奶粉产品包装上印着“国家免检”的字样,近来频繁发生的名牌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将实施多年的名牌免检制度再次推到备受质疑的境地。

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决定撤销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乳粉、灭菌奶免检产品资格和名牌产品称号。 同时,国家质检总局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废止了产品免检制度。

企业齐挤免检门

2000年3月14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免检办法》)。

据悉,获得免检资格的产品在3年有效期内免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获得免检证书的企业在免检有效期内,可以自愿在免检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规定的免检标志。目前,国家免检产品总数大约为3420个。

免检制度本是为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扶优扶强,引导消费而设立的。但从事品牌保护的王先生分析免检政策的出台背景,含义却另有不同。

政策出台之前,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区对外来产品实施“质检”封杀,企业纷纷向主管部门投诉。为了避免各种重复性的检查,减轻企业负担,打破地方利益保护和行业垄断,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产品免检政策。

而现在,各地企业异常重视争取“国家免检”,“它们顶破了脑袋也要挤进来,因为企业一旦获得免检称号,就可以避免各个地方质检部门的检查”。王志称。

一般情况下,企业除了频繁应付质检部门抽查产品的费用,更多的是应付各种危机公关。

“如果抽查不合格,质检部门出具罚款通知书,罚款一般是几千或数万元,但中国有2000多个县市,一个地方罚几万,企业就该叫苦了。”王说,有的企业效益一年才几千万元,而平时,质检部门不断地抽查,企业还得找各个部门说好话,这笔公关费用使得企业叫苦不迭。

相反,拥有免检称号的企业在市场上所受到的待遇就有所不同,“至少质检部门不会轻易来查你”。王说,免检制度推出之初确实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但这一制度也很快偏离了设计之初的本意。

一些企业认识到了免检称号的含金量:短时间内不仅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且提高了产品知名度,促进销售。而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出于利益一致性的要求,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被推荐进入名单。在各方权力的博弈下,进入“免检产品录”反而变成逃避正常检查制度的新手段。

免检产品质量风波不息

“贴了免检标签,就像护身符一样,企业反而不在乎产品质量了。”曾经在质检总局从事与名牌推进相关的工作的广东佛山一家企业主喻孚松说,一旦被评选为免检产品,企业重心自然就转移到市场销售环节,反而疏忽了原材料采购等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政府也大意了。”他认为,质检总局在扶持地方品牌之后,怎样有效保证其品牌质量,应有相应的监管机制,但名牌产品施行免检制度,无形中造成产品质量监督的真空。

据媒体报道,市面上曾发现大量免检面粉中增白剂含量大大超过国家标准,一些乳品企业将已过期和即将到期的国家免检产品奶制品,擦改生产日期后再返销给消费者的情况。

2000年度首批获得免检资格的202家企业,在2004年进行重新审查时,就有37家企业因为产品质量不稳定、消费者投诉较多、生产条件不合格等原因被“摘牌”。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显峰反映,近年频繁发生的名牌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将名牌免检制度推到了一个备受质疑的境地,有不少存在质量问题的名牌产品都在免检产品之列。

“如果有消费者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免检产品后出现不良后果,作为认证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很可能会因此成为被告。”张说。

行政许可的利益黑洞

“今天完成免检、名牌的任务,明天推广电子监管网,基层质监人员天天帮别人往脸上贴金、挣钱,哪有心思监督质量?”质监系统的内部论坛上,一位网名“ymlhb”的质检人士的发言,引来多位同行共鸣。

这位河南省质监系统的基层质检人员向记者爆料称,他们所在县局每年都接到上级下达的各类业务目标,如免检、名牌、电子监管网等,基层天天应付这些业务目标,如果完不成,全年工作就相当于白干,他称这是“质监部门的潜规则”。

“文件上说不收费,可到最后还要钱,有些地方局没有规模以上的企业,还要硬着头皮让企业搞免检、名牌。有些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就动员政府做工作。雁过拔毛,每一级都要。”记者问及收费标准,该人士说“多少不一定”。他以名牌产品为例,表示三四十万是正常情况,但有的几万元也能评上。问题关键在于企业条件是否符合。

“总局和省局每年都有免检、名牌目录,没有进入目录或达不到目录要求条件的,就要掏高价,如果条件符合就不会要多少钱。”

从国家质检总局到各分局,形成了自上到下的利益链条。按照惯例,获得市一级免检、名牌的企业,市质监局才能推荐申报省名牌、免检;而获得省一级免检、名牌称号的企业,也才有资格被推荐申报国家的名牌、免检产品。

各级政府多以有名牌、免检为荣。河南省政府为鼓励企业申报作出规定:获得中国名牌奖励30万。效仿这一规定,某下属市(县级)也做出河南名牌奖励10万的承诺。

乳制品企业多会积极办理名牌、免检以换取市场占有率。“我曾经在市局开会时听质量科的科长说,南方一些企业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不惜上百万取一个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

这位知情人认为企业申报“免检”、“名牌”看中的是其“质量荣誉”。在他看来,中国名牌比国家免检称号更值钱,门槛也比免检高。

“质检人员收费单据上不会有名牌、免检名目。一些单位以检验费、企业赞助或其他名目处理。”该人士透露,协会是一个变通的收费机构,质监部门常以协会的名义开技术咨询费等。但也有些费用由上级部门直接收了,基层质检完成任务也全部交省财政,没有奖励。“业务目标必须想方设法完成,不然年底评比业绩不好,局长脸上也没光。”

他表示“现在基层很多工作都是为了收钱,监管不可能到位”。以河南省质监系统为例,其经费政府全额拨给,人员工资有保障,但省里还会下达预算收入任务,分摊到各个相关部门。而在其他很多省市,质检人员多靠收费开工资,“我知道,山东、湖北、湖南都是这样。”

律师张显峰很早就开始“关注”质检总局,他认为其推行电子监管码、QS认证、产品免检、名牌评选等所有规定都无据可依。追溯其根源,《行政许可法》并没有明确赋予质检总局这些权力,这些“名目”各异的许可权变成了敛财工具。

武汉质监系统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QS认证中,“许可与被许可成了一种利益关系。以办证的检验费来说,很多地方质检部门通过打包收取年费,强制企业签协议交检验费,少则五六千,多则一两万,企业不签就不给发证。”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食品监管体制的方向性偏差,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时候,“但愿总局能在此事上重新改变一下监管的模式或者方法。”

取缔免检

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丁瑜曾提案呼吁取消免检制度。他认为,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使公众对名牌也失去信心。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大小,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对部分企业施行免检,就相当于让它们游离于监管之外,这无疑是给公众的健康安全埋下隐患。

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9月17日的新闻会上说,国家质检总局已经配合有关方面对这次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重大污染事件进行了认真严肃的调查,对质检系统的人员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也在进行认真调查,不管是谁,凡是渎职、失职,凡是,凡是违法违纪的,一律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李长江同时称,国家质检总局将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切实加强对食品企业,尤其是奶制品企业的有效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已经抽调5000多人组成工作组和驻厂监管组,对全国1548家乳制品企业实行驻厂监管。

质检部门的驻厂监管人员开始重点检查企业原料奶的进货渠道,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防止不合格原料奶进入生产环节。在此之前,乳制品企业原料奶的日常检验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抗菌素等指标,并不包括三聚氰胺的检测。

9月18日,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质检部门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及相关食品中三聚氰胺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监管工作。

9月19日,自质检总局对22家企业问题产品予以曝光和对全国液态奶调查结果公布之后,再次发出公告,撤销了三家著名企业部分液态奶产品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此前一日,国家质检总局向社会公布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质检总局加强了执法力度和对问题产品及企业的处罚措施,但相较于国外相同执法机构,该条例仍然缺乏有效的强制手段。(谌彦辉、陶卫华 )

(综合《凤凰周刊》2008年第28期及《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41期)

上一篇:钱锺书和杨绛留学牛津的日子 下一篇:新医改方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