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思考

时间:2022-10-05 05:49:54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41-02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即使在利率管制时代,来源于中央银行政策的利率风险就已经存在(邵伏军,2004)受金融严格管制、预算软约束和金融市场发育迟缓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空白,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对稳健经营的重要性认识,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淡薄。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转轨利率风险已是实实在在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和资产质量(栗建平,2004;杜崇东,2005),虽然监管当局通过信息提示、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设定利率风险衡量指标等方式不断要求商业银行注意利率风险管理,但对利率风险的信息披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未能反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在市场风险框架内仅给出了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来反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一种典型的持续期分析方法。从理论上看,持续期模型暗含的重要假设是在利率发生变动时收益曲线是平行移动的,也就是说没有考虑收益曲线的扭曲及斜率的变化所引起的现金流的变化 (存款户提前取出定期存款,或者借款者加速还款等),未能反映在同一时间区间内的不同利率水平间的关系的变化所导致的基差点风险;持续期模型只能精确地衡量利率的微小幅变动(增减1个基本点)对贷款或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一旦利率发生较大的变动(如增减200个基本点),该模型对贷款或证券价格的变化的预测会产生一定的误差1。持续期模型假定贷款利率或债券利率在一开始就是固定的且在到期之前保持不变。然而事实上许多债券和贷款都采取浮动利率的形式。一般而言,浮动利率资产的持续期指的是从购买资产日起到重新定价时间的时间间隔。规模较小的银行的负债主要为储蓄存款,部分储蓄存款可能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或隐含期权。活期帐户的资金周转并不频繁,由于没有明确的到期日,在计算它的持续期时向题就产生了,而核心存款的微小变化对持续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标准的持续期分析隐含的假设意味着它末充分考虑期权风险。

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仅考虑了利率平行上升200点的情形,这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头寸是合适的,利率上升会引起商业银行净值的下降。若考虑到国债远期交易、利率互换交易和期货交易等衍生工具及某些利率金融产品的隐含期权特性,利率的平行上升是不够的,利率的下降同样会对它们的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进一步说,利率变化的幅度的设定过于粗糙,没有考虑利率的小幅变动如50点、100点和重大变动如300点时商业银行价值的变化。

(三)缺乏可操作的指导性利率风险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银监会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明确地说明了用利率敏感度指标来解释利率风险,除上文所论及的没有考虑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的差异外,对于商业银行如何识别不同性质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中所隐含的利率风险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原则和可操作的方法,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的使用、利率风险控制 (如风险限额)、利率风险管理等也同样缺乏管理性文件和指导准则,也就不存在规范的利率风险信息披露规则。这方面美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应根据其业务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利率风险指导规范。

(四)对转轨时期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不足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提出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仅是一个一般性的指导性框架,是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利率风险管理实践,而我国尚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包括管制风险、转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管制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具有被动性,缺乏公认的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在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框架中,如何反映这种特殊性和差异性,做到一般性原则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措施

(一)提高对利率风险信息披露重要性的认识

商业银行应加强有关利率风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培训,尤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充分认识到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并存情况下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风险来源的变化以及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利差收入、非利差收入及经济价值、资本金的影响等,使管理层和员工认识到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二)加强研究,为有效的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及研究机构应加强对转轨时期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有效管理管制利率风险;如何在货币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更科学地构造基准收益率曲线,从而使市场利率风险的管理有效和规范;转轨时期的利率变化具有体制转换的特征,在利率风险信息批露中如何反映等,从而为有效的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完善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

首先,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应反映利率上升和下降两种利率变动的方向,揭示利率变化对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影响;其次,不仅要考虑利率较大幅度变动(如200个基本点)利差收入及经济价值的变化,也要考虑利率发生小幅度(如27个基本点、50个基本点、100个基本点等)变动时利差收入及经济价值的变化;第三,利率风险披露中应包含商业银行所运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头寸及其作用,部分揭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风格。

(四)制定统一的利率风险披露框架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原有利率风险管理指标的基础上,扩展反映利率风险的指标,形成统一的披露框架。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原则性框架,以《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利率敏感度为基础,到期日、期限、重新定价、基点价值、利率冲击结果等均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期限长短是影响利率变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利率风险信息披露中,资产、负债和表外的到期日和期限作为基础信息应予以批露。二是 以重新定价日为标准的期限分析方法简单易行,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都适用,可粗略反映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变化。三是 持续期缺口分析反映在利率发生微小变动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变化,考虑到利率类金融产品的复杂化,要增加利率变动的方向和幅度。四是 静态模拟分析反映在利率发生较大变动(一般为300点)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变化,不仅能够考虑利率水平变动的利率风险,而且能够分析收益曲线风险、基点差风险、期权风险和利率较大幅度变化时所产生的冲击,进而揭示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从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情况看,静态模拟分析替代持续期分析逐步成为核心指标。动态模拟分析详尽地构造出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预期变化和利率变动的未来路径。例如,构造银行改变其执行的利率战略(如存款)、银行客户的行为(如储蓄账户的提款行为)、银行本来可能会经营的一系列业务(新贷款及其它交易)。运用上述假想的未来经营活动和再投资战略,推测预期现金流,估算动态收入和经济价值,最重要的是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风格和能力。五是对于特定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要设立单个指标反映其利率敏感性。如国债、金融债和资产支持证券,要计算其基点价值和有效持续期;而对于期限较长的不同类型的贷款如10年期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要考虑提前偿付特性等等。同时要对如何处理行为到期日与合同到期日不同的头寸(如抵押贷款和抵押相关的证券、无固定到期日的存款如活期储蓄存款和通知存款)予以说明。六是对利率衍生工具和利率风险衡量的方法予以特别说明。

(五)制定不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信息批露的程序和指导性文件

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借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社等,根据利率风险信息批露的基本框架及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不同,从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度量、利率风险控制与报告、利率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等方面制定出不同的利率风险信息批露程序和指导性文件。

(六)考虑独立的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外部审计

在适当的时候,考虑由独立的外部审计定期审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审计者应当检查该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系统是否足以识别表内外所有重大的利率风险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审计人员除注意利率风险的数值、利率水平和趋势及资本金的充足性外,更要注重利率风险管理的质量,如: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是否有组织保证,有关利率风险的内控政策、控制与程序是否有正式书面文件并得以执行;风险计量系统的各项假设条件是否有明确的档案记载,数据处理是否准确,数据汇总是否正确可靠;机构内是否有足够的、能够进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的人员配置、风险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等。

上一篇: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探析 下一篇:虚假关联交易的危害及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