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探讨

时间:2022-09-24 05:15:46

【摘要】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分别对关联企业各成员发生信贷业务,从关联企业各单个成员看,信贷金额往往并不很大,但其各成员企业资金受母公司或核心公司的支配和影响,在实际运营中信贷资金...

关于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探讨

摘要:关联企业是企业集约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竞争的重要手段。关联企业的运作极容易出现不规范问题,且关联企业问题的发生影响很大,牵涉面广,特别是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构成很大威胁。本文通过对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商业银行防范关联企业授信风险,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35-03

一、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信贷过分集中,整体信用膨胀

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分别对关联企业各成员发生信贷业务,从关联企业各单个成员看,信贷金额往往并不很大,但其各成员企业资金受母公司或核心公司的支配和影响,在实际运营中信贷资金被挪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将关联企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信贷单位看待时,其信贷数量往往超过实际可授信额度,形成该关联企业整体信贷过分集中,信用过分膨胀,隐含的银行风险不言而喻。

(二)信贷资金被挪用或占用

在关联企业中,各个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的银行贷款往往被核心企业挪用或占用,不能真正体现其申请用途和使用效益。银行虽然有权利对贷款企业和贷款资金使用实施监督,但由于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银行在很难实现对贷款企业和贷款使用情况的真正监督。

(三)逃废银行债务

由于我国关联企业法律制度和当代中国社会信用基础的欠缺,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关联交易侵害银行债权、逃废银行债务情况屡屡发生,商业银行难以找到真正合法有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债权,最终导致贷款偿还出现风险。

(四)担保无法实现风险保障作用

在信贷实践中,关联企业成员之间互保情况比较突出。在我国现阶段,这种企业互保行为形式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实质上,由于各关联企业常常在财力、物力上受母公司或核心公司的支配,服从整体关联企业利益的目的,最终没有能独立支配的财产,因而为银行提供的担保无法最终落实,增大了银行风险。

二、商业银行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商业银行在关联企业授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利润、规模的粗放式经营偏好,是形成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以集团企业为主的各种关联企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出于市场扩张和争夺市场份额的目的,将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大集团作为重点营销的目标客户群体。基于这种单纯追求利润、数量粗放式经营的信贷指导思想,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容易出现授信规模偏好,造成关联企业集团整体信用放大。

2.商业银行对关联企业信贷业务缺乏有效的授信约束,没有实行集中统一授信、统一管理,是关联企业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大的客观原因。

一是形成银行各分支机构对关联企业内各成员企业多头竞争、多头经营的状况,对同一关联企业内各成员企业在信贷调查、审批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往往会产生差异,从而不利于信贷准入条件的统一和贷后管理。二是给关联企业内成员企业多头授信、交叉授信提供可能,从而使授信额度超过关联企业整体的负债能力,隐藏了极大的风险。三是易造成个别成员企业的信贷业务总量过大,信贷风险度高集中。一旦出现风险,易发生连锁反应。

3.商业银行授信审查中,未注重实际担保能力审查,使关联企业信贷互保严重流于形式。关联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相互担保的情况,这极易形成“担保链”,“担保链”一经形成,商业银行的风险就已存在。一旦“担保链”断裂,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往往具有债务扩散和放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常见的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由于母公司自身大多不是经济实体,不具备担保资格,从而导致担保形同虚设。

(二)关联企业自身特征与经营不规范形成的信贷风险

1.企业关联关系认定难度大。现实中关联企业的股权成分和结构非常复杂、隐蔽。一是各关联成员之间相互投资关系复杂,有的企业间存在连环投资、相互投资行为,很难区分投资层次关系;二是个人投资法人化,某些关联企业融入较多个人资本,有的个人通过控制某一关键法人从而控制整个关联企业集团,其个人行为最终往往以法人行为出现。因而银行对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的法律地位与运行方式认识不清,既使银行依靠现有的工商管理系统和信贷登记系统进行查询,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组织结构作出准确评价。

2.关联企业的盲目扩张导致极大的系统性风险。一些集团客户为追求规模效应,往往利用其核心企业对其他关联企业成员的控制,随意调动成员企业资金,并运用集团规模优势取得银行大量贷款,过度负债,盲目投资,涉足不熟悉的行业,容易造成系统性财务危机,最终可能出现一损俱损的情况。

3.关联企业财务状况反映不真实。集团性关联企业在制作合并报表时,未剔除关联企业间的投资、应收应付款项,往往客观上夸大了银行信贷承贷主体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一些关联企业为包装上市,通过关联交易随意调整相关关联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甚至有些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造成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信贷客户的真实负债以及财务效益情况。

(三)银行、关联企业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关联交易在关联企业中日趋普遍但相关披露极不规范,商业银行无法正确掌握关联企业真实的组织形式、投资方向与资金流向的全貌,无法对关联企业整体作出客观的评估,导致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运行以及退出环节都存在很多空白点,从而影响了银行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成为导致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关联企业利用非正常关联交易逃废银行债务

目前常见的非正常关联交易行为主要有两种:一是集团客户中子公司以低于市场价将产品或劳务出售给母公司,或将母公司的损失、负担转嫁给子公司。二是母公司直接调配子公司资产或在改制中采取硬性划拨方法,将资金和优良资产划到相对优良的成员企业,将不良资产和债务划到相对劣质的成员企业。大量的非正常关联企业交易,使商业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关联企业信贷资金运用情况,有时关联企业会利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往来,虚增企业资产和利润,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甚至一些诚信度较低的关联企业集团,当出现经营困难或偿债意愿降低时,通过关联交易转移、隐匿资产,或借集团内部兼并重组等机会逃废银行债务。

三、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界定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管理的范围

把“广义的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确定为定义关联企业集团客户的范围,只要各企业之间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就应视为集团客户:

1.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受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2.共同受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3.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

4.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由信贷经营部门推荐,经信贷管理部门审核认为应视同关联企业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二)做好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业务贷前调查

在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中,把对其组织结构、资本构成、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的分析作为贷前调查的重点。

1.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摸清关联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2.在资本构成方面,必须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方注册资金、股权分布的真实情况。对因股东虚假出资,母子公司帐务不清或财产混同等原因可能被法院认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坚决不与其发生信贷关系。

3.深化财务指标分析。集团客户的合并报表和承贷主体的财务报表应经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三)坚持集团客户信贷业务统一授信原则

按照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要求,商业银行要坚持统一授信主体、统一授信形式、统一授信对象及对不同币种统一授信的“四统一”授信方式。在本行系统内,只能让一个机构按审批程序和授信权限,对同属一个关联企业集团内的关联客户核定最高授信额度。通过统一管理、集中控制,防止各分支机构对关联企业进行多头授信,并将关联客户的各种信贷业务全部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范围,杜绝关联企业通过不同信贷业务途径扩大授信总量。

(四)严格控制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担保风险

关联企业相互担保情况较为常见,其互保的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担保责任的履约能力。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在资金融通与生产经营上联系密切,往往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偿还时,为其担保的关联企业也同样陷入困境,无法履行担保责任;二是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目前我国对公司为关联企业及股东提供担保的法律效力存在争议,并且在银行信贷实践中,很多关联担保手续不完备,法律效力的缺陷将导致银行债权人利益保障困难。

因此,商业银行要审慎处理关联企业互保问题:

1.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担保手续,落实担保合同法律效力。审查担保是否经企业有关机构合法授权,避免欺诈行为。

2.规范担保合同文本,争取对银行有利的合同条款。如在合同中规定出现不利于债权人的关联交易时,银行有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并行使担保追索权的条款等。

3.一般情况下应要求关联企业集团中较高层次的母公司或核心公司来提供担保。

4.帮助关联企业集团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在商业银行发生信贷业务的关联企业,按企业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基金,由该行专户存储,作为此关联企业集团在该行贷款风险补偿的专用基金。

(五)建立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防范企业逃废债行为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关联企业整体风险,定期进行评价和评估,监控整个企业集团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关联交易行为,对预警信息及时汇总和,并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对预警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和判断,确定预警关联企业客户范围和行动方案。尤其是要关注关联企业重组、破产、清算方面的信息,依法参与企业的合并、清算、资产处置等工作,如有需要要及时提起民事或刑事诉讼,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债权,防范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参考文献

[1]江其务周好文王晓芬:《银行信贷管理》2004.3;

[2]默荣芬戴勤罗吉华:《银行信贷业务管理》2004.4;

[3][英]艾迪・凯德 《银行风险管理》2004.5。

上一篇: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探析 下一篇: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