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05 05:41:12

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分析了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就业工作的困境,对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如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个人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应对新形势开展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扩招;研究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42-0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稳定的经济形势都造成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的研究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现如今也不得不面对难以择业的尴尬窘境。因此如何解决研究生就业压力成为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研究生个人亟待共同面对的问题。

1扩招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工作困境

在2013年年初北京的一场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4.3万名应届研究生共同竞争1.8万个岗位,就业形势不言而喻。近几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均大幅增加,研究生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在新的形势下给研究生的就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形势也呈现了多样的问题。

1.1高就业人力供给与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就业人力供给与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规模上。研究生大量扩招的结果,自然在总量上使得市场上人才供给大大增加,竞争日益激烈,但是相应地用人单位对研究生需求相对较少,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选择的范围和机会较广,导致了规模上的供需差。

1.2多项限制导致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

研究生扩招的态势导致了一定意义上的研究生竞争优势的下降,限制条件增加,导致研究生的就业市场形成壁垒。这些限制条件主要体现在学校限制、专业限制、户籍限制、性别限制等方面。从历年研究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在学校的限制上,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研究生时以“985”、“211”院校为筛选条件。在专业的限制上,用人单位在文科类或基础类的就业岗位上更加愿意偏向人力成本较低的本科生。在户籍的限制上,发达地区的就业单位在户籍上的要求也使得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丧失。在性别的限制上,女性的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低于男性的研究生。

1.3研究生高择业期望与就业市场低就业形势矛盾

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与研究生自身较高的择业期望也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的研究生由于教育成本较高、机会成本较高、经济压力较大、家庭期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在职业和就业地域的选择,对职业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报酬都怀有较高的期望值,往往希望拥有高收入、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

1.4高质量人才需求与低水平人才供给造成结构性失业

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选择标准更趋于务实,已由过去的“学历型至上”择人标准转到“学历与能力并重型”。然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培养还是长期受到“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理念的影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竞争优势不足,只懂学术不懂实践没有经验。在这样的供需矛盾下,高质量人才需求与低水平人才供给造成了研究生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

1.5研究生职业规划意识较差,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

一方面研究生毕业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间较长,忽略了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考虑。另一方面导师对研究生的带教往往以科研学术为单位的指导方向,作为培养主体的学校对研究生就业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使得研究生的就业心态、就业技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出现以上种种的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究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当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研究生自身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分析。

2.1作为调控主体的政府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作为调控主体的政府,在教育工作上的公平与效率的责任也应当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成果上,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过快发展的同时,放任了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地位的下降。

作为培养主体的学校是影响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好坏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关系。第一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冲突及培养机制滞后的因素,高校在培养目标上不能单一地以学术和科研来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第二是高校中导师责任的缺失,导师应带成为全程培养的“全能型”导师,在带教培养中引导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对就业质量也负有一定的责任;第三是高校对就业指导的忽视,就业渠道和平台单一,高校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的责任认知较小,未能如本科就业工作一样地积极提供就业渠道和就业平台。

2.3作为需求主体的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作为直接的需求主体,用人单位的招聘期望、招聘限制也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学校、对专业、对户籍、对性别等多方面的与岗位胜任能力无关的限制条件也导致了硕士研究生就业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

2.4作为供给主体的研究生自身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研究生的就业观念、个人能力、职业规划也都导致了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困境。由于研究生读入学的目的多元化,导致不同的研究生毕业生对就业的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意识不强,因为学历优势对就业的期望也相对于本科生较高。同时,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能力也因为偏重于学术型而有所忽略,造成就业能力的下降。

3应对新形势开展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措施

要解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困境,就要求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研究生自身形成合力,形成共同关注就业、推进就业的局面。

第一,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及就业政策引导。政府负有引导研究生毕业合理就业流向的责任,对创业群体、去内地去基层去艰苦行业就业群体提供针对用人单位和研究生个人的完善的优惠政策,缓解就业规模带来的压力。在对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就业的招聘上进行监督管理,对于与岗位胜任能力无关的就业限制应予以监督,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第二,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机制的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目标多元化,不单一地以培养“学术型”为主,应该允许学术型与实践型兼顾,更新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针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建立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如社团活动、挂职锻炼以及社会调研、校企合作等,加强对研究生实践的经验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符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三,全方位推进研究生就业质量工程。在完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动员,提供就业指导、拓宽就业途径、创新就业平台等方面做出实际性的工作。通过个人努力、导师督促、学校引导、学院负责、校友推荐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充分工作氛围,不能将就业工作的考核单单落在一个部门上。在就业指导上邀请企业家、职业培训师进行系统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增强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最大程度地利用就业资源,由学校或学院全面拓宽就业途径,积极走访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为研究生提供最有效的就业途径。利用信息工具等创新就业平台,做好研究生就业的跟踪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沈延兵,余新丽,费毓芳.扩招背景下研究生就业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7):117-119.

[2]王松峰.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3]姜飞,李树荣,孙静.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12):109-111.

上一篇:管理培训生制度成功关键因素研究综述 下一篇:大学生遭遇隐性就业歧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