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8:50:15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地质类院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晋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副教授;董浩斌(1963-),男,湖北大冶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编号:CUGYCXK08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2-02

随着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的创新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地质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投入,同时也加强了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1]这意味着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趋势,地质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2]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张,旧有的一对一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结构进行调整,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成长和专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本专业已培养毕业了研究生50余名。本文在回顾这十多年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类学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就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研究生培养过程以及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是从地球物理等地球探测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天生带有浓厚的地球探测的特色,与普通工科院校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明显不同,地球探测技术中的检测技术是真正“上天”、“下地”、“入海”,比之传统的工业检测技术,其检测环境要复杂得多,并且检测精度要求更高。为了更好地获取复杂监测环境中的有效信号,该专业的研究生除了要掌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相关的电学知识外,还要对地学知识及其相关原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处于地学与电类专业的交叉点上,如果仍然按照旧的一对一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将限制该专业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展,也不利于学科交叉的形成。因而,在这样一个地学特色明显的专业里面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挖掘研究生发展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筛选、整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行科技创新;这对于整个专业研究生的成长、学科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培养达到具有什么样基本要求的人”的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3]研究生培养目标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能反映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它对整个研究生培养活动具有指导性,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以及质量管理都具有统领作用。

依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求真务实的素质,宽泛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基于以上基本素质,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有丰富的地学和电学知识体系结构、动手能力强、能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一培养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可简化为三项:强化地学与电学知识的交叉融合;加大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扩大知识面,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改革

培养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研究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活动过程。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置相应课程的基础上,培养过程回答了“怎样培养”的问题,它主要涉及入学形式、培养年限、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几个阶段。[3]

针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以及学位论文三个方面入手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改革,以期从生源、课程及实践培养到最终的学位论文写作等各方面对本专业研究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学科交叉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1.入学形式

在传统的笔试加面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加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具体来说,就是在研究生面试阶段加入传感器实验及单片机编程等实际动手实验的考查。对于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这一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良好的动手能力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基础。因此,在入学考试中引入动手能力的考核可以从源头上选拔出更适合本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可塑之才。

2.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

作为从地球物理等地球探测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土壤里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天生带有地学特点,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生就业分配单位来看都和地质学科紧密相关。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为了能让本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在这一地学与电学交叉领域有所收获,学校从课程设置到导师指导上都进行了改革。课程设置上,除了必要的电学知识的学习外,还开设了“地球物理仪器概论”等地质类选修课程,并鼓励研究生旁听相关研究方向的地质类研究生课程,为他们将来从事地学仪器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另外,合理安排每一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除本专业的导师外还邀请地学专业的导师进行联合指导,建立了导师组指导制度,使得本专业的研究生能够从多个指导老师那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面,这也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知识的总结。对于学位论文的指导不应仅仅局限于最后的论文写作阶段,而应从研究生入学开始逐步培养其综合能力,从资料收集整理、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提炼到锻炼其论文写作水平,包括其英语写作能力、科技论文的发表等各方面都进行训练,使得最后的学位论文写作水到渠成。具体的措施包括:入学后的英文论文翻译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开题报告中进行详细阐述;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会;至少完成一篇科技论文写作和投稿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将为后续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质量管理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它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进行监控和培养结果进行检验。它确定了“培养的研究生怎么样”的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反馈性因素,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4]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在过程管理中的,即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的质量进行监管,而不是仅根据最后的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判断研究生的成绩。具体说来,对研究生质量的过程管理主要分三部分来进行: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衡量研究生的课堂学习能力;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开题报告、科技情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来衡量研究生的口头表达、写作水平等能力。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来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生的成绩,并以三方面的综合考核测评作为每年研究生奖学金和科研补助发放的标准,从而促进研究生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于地学与电学交叉的新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得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更适应于社会需求、学生成长和本学科发展的要求。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在已有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二级硕士学科点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点,这也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成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9.

[2]龚庆杰,张德会,叶荣.地质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37-139.

[3]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全球化不仅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而且导致了人类教育的一体化。适应本地区、本国的全球性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正在兴起。美国的博雅报告提出了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蓝图、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改革方案被称为可能全方位改变教育课程体系的MelbouendModel,古老的欧洲、新兴的金砖国家、亚洲的诸国甚至包括港台等地区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1]:“我国教育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提倡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胡同、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自动化是一个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它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并与系统论、信息论密切相关,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领域。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了一大批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应用驱动、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宽口径的学科专业,与应用需求联系紧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致使我国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也要面向工程教育,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设立自动化专业,是国内最早创建自动化专业的学校之一。之后,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我国自动化专业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哈工大自动化专业对应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哈工大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作为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除本科阶段加强校内外的实践环节外,本硕博在工程教育方面的贯通与相应的工程教育训练也是重要方面[3-5]。近年来,哈工大积极参与了教育部、省和学校有关提升教学质量的活动和项目,包括教育部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改革、理工学科交叉实现三跨型(跨院校、跨学科门类、跨本硕培养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保持航天特色和精英教育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建设、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控制工程是哈工大三个试点专业学位领域之一)以及教育部的工程博士工程领域改革试点(正在评审),哈工大在自动化专业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程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和实践,有些已付诸实施、有些正待实施。

1跨本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其培养目标方面做了很明确的阐述,符合我国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世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目前已在或正在部分高校开始实施,相信对我国的工程教育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如何让其有效地发挥最佳作用,需要在具体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也有不同的做法。对于完全在本科阶段实施的培养模式,强调了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有些专业要拿出一年的时间到企业去实践,这对于目前的学生培养现状,尤其是向自动化这样的要求基础很深、课程量较大的专业,很难做到这点,更何况是以培养一流优秀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为此,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种跨本硕或本硕打通方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即为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结合的6年一贯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探索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和较高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同时符合高水平高等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实际。这需要解决相应的本硕衔接、课程设置、企业基地、实践环节与实践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其具体安排为:入学即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6年一贯制本硕连读为目标,毕业时同时获得三证,即本科毕业证、硕士毕业证和卓越工程师证;前3年完成本科专业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校内实践环节;第4年去企业实习,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及硕士开题;第5年完成原本科专业课程和硕士课程;第6年完成硕士论文工作。

2学术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打破现有单一培养模式的弊端,从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急需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从2007级开始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在3个学院4个一级学科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试点单位之一,即从2007级研究生开始,实施新的分类培养模式,两种模式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2009年教育部开展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我们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上同应用研究型硕士完全一致。哈工大是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控制工程领域又是哈工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3个工程领域之一。当时分类培养的基本出发点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有2个出路:①继续深造读博士,或到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工作,将来主要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②就业,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情况,从事研究开发、技术支持、生产管理等技术类工作或其它业务工作。面对这2种出路,在课程设置、研究方向、论文重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正因如此,单一培养模式很难在上述2种模式间取得平衡。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调整我们的培养方案,使其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分类培养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毕业走向的情况,分成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2种。2种类型在课程设置、课题方向、论文要求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学术研究型侧重于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研究型偏重于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2007级研究生,我们的培养方案改动不大,增加了部分强调实践和应用的课程,对2种类型学生在学位课、选修科学分以及论文侧重点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从2008级开始,我们分别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修订,将学术型和应用型2个系列课程设置完全分开,后期的专业学位(工程型)与应用型课程设置一致,在学位论文方面也明确了不同的要求,具体为:制订了2种差别较大的课程体系,规范了学位课程的学时、学分和讲授重点,规范了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和授课方式,规范了专题课的学时、学分和授课方式,应用型和工程型增加了以动手实验为主的36学时实践课。学术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了数学基础和基础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比例;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课程设置适当减少了数学课程比例、适当增加应用性课程比例。我们对学位论文规格也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如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侧重于理论和方法研究,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即使是应用性论文,也要求学生要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或仿真,申请答辩时需在正式出版核心及以上刊物或会议上发表或录用一篇学术论文。应用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侧重于实际应用水平及效果的考核,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具体实际工作的能力,要完整、清楚地阐述所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技术开发工作,对于理论分析、系统仿真及参考文献适当降低要求,设计原理图、电路图、程序清单、实验报告、系统照片或工作录像等可作为论文的一部分,参考文献和综述偏重于实际应用(产品手册、技术报告等可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国外文献和近期文献的比例可适当降低要求。无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到2011年7月,有3届毕业生毕业(2007级、2008级、2009级),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满意、读博深造学生的导师满意、参加工作学生的用人单位满意。

3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

瞄准工程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丰富完善学位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和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依托高等学校构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进一步促进高校与企业、高校与行业的合作,增强高等学校参与、服务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巩固和提高高等学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哈工大根据自身与航天系统紧密联系、广泛合作的基础和特点,以航天学院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飞行器设计、力学等为基础,制定了以培养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它以瞄准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丰富完善学位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和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为目的,充分利用我校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联合我国2大航天集团公司,构建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通过高端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我校与航天领域主干企业的合作,增强我校参与、服务航天产业的能力和竞争力,巩固和提高我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结果是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其获得者应具有深厚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非技术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是胜任高层次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工作的特殊人才。航天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由高等学校、企业或工程研究院所相关工程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联合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习年限为4~6年。从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宽广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夯实基础和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角度出发,课程体系采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发展课程,课程教学要重视项目研究、专题研讨等方法的运用,突出对研究、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航天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工程实践项目,学位论文可以以具体工程型号项目为背景,应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工程实际,并能反映作者在工程实践项目中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工程博士的招生将通过严格地受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以及企业的资深学者、著名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等高层次专家学者的课程讲授,严格的论文要求以及规范的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程序,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4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

对于工程教育而言,不管是对于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自动化专业及控制工程领域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因此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从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校内外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分别建立了适合自动化专业及控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4.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在学校985工程、211工程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投入了近千万元建设自动化专业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实践基地。该基地为3类实践环节服务:(1)与课程配套的课程实验。主要以认识、体验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为主,比如计算机控制实验、传感器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等。(2)课程设计与部分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主要是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典型、特色实验装置上完成与理论或方法相关的实验,以验证所学习、所分析、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或优越性,比如在三阶倒立摆、球摆、磁悬浮装置、五自由度机器人、飞机模拟装置等上完成的实验。(3)综合设计类实验应用技能训练集成实践平台。它以培养系统建立、分析、设计、验证、总结5步1体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将构成系统的若干模块以货架方式供学生设计选择,在一定的设计要求和应用目的驱动下,学生将利用这些模块自主搭建起他的具有设计目的、设计指标、分析论证的系统,并在此系统上完成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实践,也可根据实施情况适当作出调整,以达到最初的设计目的和设计指标要求。我们知道,针对工程实践的技能,是远远不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实验装置之训练得到的。一方面,工程实践的能力是面对具体的控制对象,搭建系统、分解指标、设计控制器等以达到控制需求;另一方面,工程实践能力是要合理地根据控制系统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并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再进行系统调试等。为此,我们提供了一套模块化的实际物理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短缺技能以及以后的课题或工作方向,能够从功能模块的选择开始构建所需要的控制系统,从系统的性能需求来选择相应性能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从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到最终的控制系统的实现和控制指标的完成,经历一个完整的流程的实践。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存在器件选型困难、系统构建复杂、程序调试漫长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起步阶段的实践训练来讲,存在较大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功能模块化、连接标准化和组合多样化的思路,旨在降低控制系统的实现难度,而不减少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从控制系统组成的基本单元入手,将若干典型控制系统按照基本功能单元进行拆分,得到能够构成学生应用技能实践和练习的最小功能模块的集合。对每个最小功能模块进行数字化、总线化、标准化、集成化,使得这些单元模块能够容易地互相组合,形成能够对控制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进行实战演练的训练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多种实验训练方案,让学生利用训练平台的基本单元自己去选择设计实现一定功能和性能的系统。并通过基本功能单元模块的组合,为学生解决工程实践新问题提供设计、实施和验证的平台。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从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始,根据控制的对象和设计指标,选择所用的模块,进行系统构建、控制器设计,并实现控制任务。实现一套完整的工程实践流程,它相当于1个实践技能训练工厂。考虑自动化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及哈工大的特点,我们从控制对象和控制特性出发,分为飞行控制、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3个方向。所建的学生应用技能训练集成实践平台,将3个方向的典型应用对象(如飞行控制中的2轴导引头系统和2轴转台系统、过程控制中的温度控制、运动控制中的移动物置速度和姿态控制等)进行单元模块化、数字总线化、交叉公用化、网络共享化和创新高效化。通过将3个方向的典型控制系统按照最基本功能单元进行拆分,得到能够构成学生应用技能实践和练习的最小功能模块的集合。对每个最小功能模块进行数字化、总线化、集成化,使得这些功能单元模块能够容易地彼此组合,形成能够对各个研究方向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进行实战演练的训练平台。

4.2校外基地建设

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结合综合考虑,以长期建立友好关系的、具有较好指导和实践基础的单位为重点,建立适合学生实践的有效基地。比如我们与航天科工集团三院有近30年的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合作基础,从1982年起我们专业的学生就在该科研单位实习,科研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授课专家、指导专家、学生参观环节(从部件、分系统到大系统)、学生动手实践环节(从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到小系统),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因此此类校外实践基地的确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探索和实践更广泛的校外、海外实践基地建设,如在哈尔滨建成集团、航天科技股份公司、长春一汽建立的学生培养基地,以及海外的实践基地,如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密西根大学建立了一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派出学生和教师去学习、锻炼。

5三跨型理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探索出有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以期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们从自动化专业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既要有很好的基础理论尤其是数学基础,又要紧密结合应用对象)出发,自2005年起开展了三跨型(跨院校-跨不同高等院校、跨学科门类-跨力学工学学科门类、跨培养阶段-跨本硕培养阶段)理工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具体为:我们从2004年9月开始策划、组织、实施从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招收免试推荐具有理科培养环节的数学、物理专业优秀学生,到哈工大读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飞行器设计学科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第一批招收了21名,他们于2005年9月入学,我们依据这批学生理科基础好、思维方式理性、但对应用背景基本不清楚的特点,专门为他们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第一批学生于2007年7月顺利毕业,其中11人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3人获得中外联合培养资格)。10人进入航天科技、华为、中兴、宝洁、上汽、上船等知名企业集团工作。培养期间,这批学生人均发表科技论文2.3篇,从数量上看远远高于同期其他研究生;从质量上看,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utomatica、IEEETransac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rol以及国内一级期刊“自动化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等占近1/2,已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的占1/2、被EI检索的占3/4,更是远远高于同期硕士研究生。横向比较结果表明,这批跨学科本硕连读研究生无论是在认识问题能力方面,还是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同期的同一学科内本硕连读研究生。由于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与多学科技能,就业优势也显现出来,发展前景看好。此后的2006~2010年,我们又陆续招收理学学科免试推荐研究生,每年在10~20名左右,他们同首批学生一样,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从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这种三跨型培养模式,由于跨度较大,多数学生开始阶段往往不容易进入状态或说不容易适应新的学习研究空间,因此,前期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一旦他们进入状态,很快就能将以往所学与新的领域紧密结合,产生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一直未能很好进入新的状态,毕业时并不特别突出,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合适的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6结语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导师;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数量大幅攀升,研究生群体在学风、论文质量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较大提高,甚至有潜在的下降趋势,如何提高研究生整体质量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已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几种主要问题,探讨了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趋势与主要途径。

一、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化导师的专业水平

研究生质量的提升直接取决于导师的有效指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毕业除撰写毕业论文外,还需发表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学术论文。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具备相应的学术素养,掌握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方向。这些前沿知识的获取鞭策指导教师要不断努力,跟踪最新研究进展。也就要求指导教师不能放松自己的科学研究。但仍然存在小部分需要加强责任感的老师,这部分老师对学生采取放羊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生自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靠自己。导师失去了“指导”、“引导”和“辅导”的功能。导致学生在学习工程中茫然不知所措,毫无目标。

(二)紧抓学校的学风建设

严谨守正的学风可以造就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崇尚科学的高层次人才。学风是研究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但部分高等院校在研究生扩招的洪流下,一个导师可能带30个研究生,管理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导致学风有下降的趋势。当一个团队中一部分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也一样顺利毕业后,会给师弟师妹带来负面影响,使师弟师妹也存在好逸恶劳的心理。进而严重时形成恶性循环,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每况愈下。例如,笔者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就曾听研三的学生对新进来的研一学生讲:“不用读参考文献,我没看过,一样可以毕业”。这种不求上进的风气如果在研究生中流传,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三)创建合理的奖励机制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明显区别和不同。研究生除第一年需进行课程学习外,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学习以科研为主,需要进行创新性研究。而第一年的学习也相对本科学习来讲明显轻松。这使得很多研究生通过入学考试后,就缺少学习的激情,明天只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就无事可做。虽然导师强调了文献的阅读和学习课题组已有成果。但缺少奖励机制或考核措施,使得学生动力不足。

(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差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致命弱点。很多同学对科学缺少求真务实和刻苦专研的精神,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习惯性的退缩,不去探索解决办法和深入挖掘问题本质,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进行炒冷饭的工作,将师兄师姐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而不去进行创新性研究。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导师的专业水平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应重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课程学习、文献查阅、选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到答辩,研究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导师悉心指导。可定期组织导师进行学术交流,外派进修,吸收最新资讯,提高导师学术水平。

(二)紧抓学校的学风建设

可从学校、学院、系、导师组成各级督导组,进行学风建设。不仅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更要加强培养过程和学术能力的考核,全程跟踪学生状态,促进三年不间断的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对完成的科研工作进行细化,例如创新性文章的投稿范围,投稿期刊的档次等,通过小论文的撰写,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又利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

(三)创建合理的奖励机制

首先明确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目标,学校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奖励机制的制定,对各项条款达成协议。导师对参与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劳务费,对拥有科研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

(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准和创新能力

强调学生对导师的信任。研究生导师至少拥有博士学位或者是高级职称,他们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会积累一定的研究经验。学生相信导师,走弯路的可能性会减少。但在实际指导中会经常遇到有主见的学生。例如,很多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反映学习状态很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在导师布置文献阅读和学习团队现有成果后,很少有学生真正按照导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一就是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再比如,当我告诉研究生撰写SCI文章的方法后,学生并不按照我说的方法,而是按照另一个在读研究生的经验进行“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方式进行写作。这样势必写不出地道的英文文章。第二是培养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遇到问题后会退缩,直接告诉导师做不出来。比如学生在进行仿真时,结果出错,但并不查找原因。这样势必无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因此,研究生要正确看待专业问题,坐得住板凳,守得住实验室,多花精力,多读文献,多进行理论推导和仿真实验,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三、总结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4篇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专业和英语的结合,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服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重点不突出:研究生英语过度强调专业词汇的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具体表现在采用陈旧范文式的教学。2)教学方式单一化: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最终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较低,普遍反映收获不大。3)教材内容的固定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固定的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趋势,也不利用拓展其专业知识面。4)师资队伍薄弱:考虑该课程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来授课,但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语和英语交流能力,也有违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务专业教育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上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训练研究生的朗读与准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通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分析来让研究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达到提高准确理解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规范化和时间性,相关教学资料直接取自国际知名大学的信息与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和科技论文,参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内容节选)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内容节选)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现有6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经历,所有成员均从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科研与教学),课堂教学分为6讲(每讲含4学时),研究生专题讲座(6学时),共计30学时。其内容与安排:1)科技文献翻译理论与方法;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系统专题;3)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专题;4)计算机通信网络前沿专题;5)英语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6)英语科技精读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专题讲解,结合专业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作3~5分钟的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面向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它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英语科技文献的框架结构。以具体SCI检索英语论文为例,分析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从而引出论文的一般结构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组织研讨IMRaD结构的逻辑性分别与问题(why、what、how)之间是如何相互体现的?2)研讨如何丰富论文框架中的内容?以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为手段,以论文题目为向导,自我思考和回答论文的创新点,根据IMRaD的结构确定基本的段落主题,提出各种组织论文的方法,探讨如何准备好所需的支撑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3)研讨具体的写作技巧讲解,包含题目、摘要、引言和结果等部分如何写作,如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多使用现在时,引言中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对论点和问题进行说明,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课堂翻转变

研究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成改变。1)在每讲当中,就是大约讲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其余时间留给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专题报告,并且参考文献必须来自于IEEE的SCI检索论文(学校已购IEEE数据库)。这无形当中要求研究生将课后的功课做足,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借签国际会议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贴论文海报,使研究生之间提前熟悉报告内容,每个研究生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即研究报告进展,报告后进入提问环节。在模拟国际会议期间,要求全程英语交流,该部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考核方法没有体现出研究生应用能力素质,考虑到专业英语课程涉及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考核当中,试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presentation占总成绩的20%,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和课堂参考度。通过考核方式转变,强化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专业、科研的教学宗旨,同样也促进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四种能力”培养。6结束语教学团队既重视课程的教学,又重视教学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通过近几年硕士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回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为每年研究生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数量较改革前增加近30%。2)通过专题讲座和文献的精读,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使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3)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极大地促进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4)通过科技文献案例教学,部分研究生和国外知名高校教授建立了学术探讨关系,并赴国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5篇

教育部在教研中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提出:“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原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提出:“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纷纷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创新计划。中科院数学所提出了“四所一系”和“寓教于研”的构想,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山东大学提出了“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前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教授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应追求“协同式创新”。此外,美、英、德、日等国的培养模式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德国的大学是“研究所型大学”,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的大学是“研究生院型大学”,专业式培养模式;日本的大学是“应用型大学”,协作式培养模式。在理论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罗伊教授建议由大学的教授和企业家来共同培养研究生。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校长罗德里克•弗雷泽博士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学生都具备内在的创造力,而大学恰恰是发掘这种创造力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与教授在知识点上进行辨析,在思想上进行交流。教授要把科研中的快乐与学生分享,将学生的思想带到科研中,感受到研究的快乐。最后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一种环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挥机会,将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二、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结合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尊重研究生的个性为前提,基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的分析,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四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式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

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设置,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其职业特性。因此,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既要遵从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其专业性,将研究生课程分为学术性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并合理搭配两者的比例,突出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课程安排,参考世界著名大学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除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专业相关行业的特点外,还增加了部分复合性和交叉性课程。山东理工大学通过加强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指导,探索和规范了电气工程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出:专业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新方式。目前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全日制模式和非全日制模式。全日制采取全脱产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非全日制采取在职不脱产的培养方式。山东理工大学特别强调要丰富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全日制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结束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完成实践总体成绩评定;对于非全日制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开展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成立导师组发展专业学位

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形成适应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但是一个导师的经历和才能毕竟是有限的,其知识面、思维方式由于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很难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方向的人才。创造性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个和谐的人才结构与研究团体,即一个合理的学术梯队。顾海良教授在关于今后2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趋势预测中指出:“导师素质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单一导师制和小组导师制相结合,小组导师制可能会急剧增加……导师来源的多样化除了学校的导师外,社会上有能力培养博士、硕士的人士将作为联合导师,进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队伍”。因此,为了给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山东理工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及现场实验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组由基础课教师和研究方向相近的专业课教师组成,以集体智慧拓宽研究生的思路,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导师组”强调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塑造一支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山东理工大学还专门聘请了淄博供电公司、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应用研究员作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3.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产生高质量学位论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山东理工大学通过在不同专业之间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方式,吸引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从而使不同的科学思想观念发生碰撞,不同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营造了多学科相互交流和融汇的氛围,为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机会。山东理工大学在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活跃学术气氛,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和讨论会。具体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实现:

(1)学术报告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传道授业,介绍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新信息、新动态。通过不同导师之间、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及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源交叉,从而协助导师在新的研究领域拓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不同背景的师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使视野不断开阔、思维不断拓展;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使研究生能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拓宽其知识面。

(2)研讨会的形式。首先确定研讨会主题,其次研究生个人或分成小组准备,最后集体进行研讨。研讨会定期举行,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在讨论会前,导师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某一学科的前沿问题作为研讨会主题,并指定相关的书籍及资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查阅与研讨会主题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和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然后集中组织讨论。所有参与的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随时提问、质疑,相互磋商、交流。相应学科的导师则从旁指点,以更深的理论和更前沿的学术视野,启迪研究生做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3)网上交流平台的形式。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优势,整合教育资源。研究生通过网站及时了解专业知识、学科领域新动态、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就业指导等信息。在网站上,研究生与导师交流专业知识,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压力疏导、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研究生和导师的研究成果、精彩的论述都将作为宝贵的财富保存在网站上,留给下一届研究生下载学习,让知识与创新精神薪火相传。

4.改革教育模式,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专业型研究生所面向的研究领域更加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其培养核心是强调将科研技术更直接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山东理工大学建立了学校与相关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吸引相关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加大了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或副导师的力度,形成了校内外导师优势互补,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研究生在科研方面需要具备的文献查找与分析、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撰写等能力,最好的获得途径之一就是参加科学研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通过如下三种途径来提高:

(1)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导师指导研究生需要适当的研究课题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研究生需要参与导师负责的科研课题,从事实际的科研工作,从而培养研究能力,完成学位论文并获得学位;同时,研究生的参与也减轻了导师的科研重担,导师划拨部分课题经费资助研究生的学费、生活费等,使其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业。

(2)与其他兄弟院校协作研究。山东理工大学与数所国家重点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有国家重点基金合作;与天津大学有中长期发展规划基金合作;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国家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电网重大科技项目合作;与山东大学有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电网重大科技项目合作。重点院校科研课题较多,经费充足,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也需要大批的研究生协助完成科研课题。因此,通过派遣研究生参与重点院校的科研项目,与重点高校进行项目合作,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也加强了与相关企业的协作研究。淄博作为鲁中工业名城,各类大型工业自动化企业星罗棋布,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山东理工大学主动与当地相关企业联系,在研究生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目前已经与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山东计保电气有限公司、淄博泰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等电气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为例,它是国内知名的电力自动化设备研发单位,与山东理工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成为研究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基地。每年都有研究生到企业参与装置研发,帮助企业在T系列电缆故障探测仪器、XJ系列配电线路故障监测与定位系统、XC系列行波原理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的一系列项目中提供技术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研究生在实践中获得了锻炼;企业在合作中得到了帮助,并发现人才、吸引人才,每年都有电气专业优秀毕业生入职科汇公司;学校扩大了业内知名度;各方进行交流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结语

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研究生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提出了将社会需求与研究生个人能力、就业倾向相结合,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等形式,为不同研究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了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营造了多学术、多学科相互交流和融汇的环境。根据专业特色建立导师组和学术创新团队,以集体智慧拓宽研究生的思路,启迪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作者简介:袁铁江(1976-),男,四川成都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晁勤(1959-),女,湖南邵阳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二期项目(XJU2008JGZ15)、新疆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校级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60-02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通讯、综合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实践教学[2],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智能结构,为培养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以新疆大学为例,介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成果、经验,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更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精神,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现状,结合人才市场需求,与电力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多次交流,总结了往届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所遇到的问题、工作中暴露出的知识弱点,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所遇到的困难,认真研究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实践教学为试点,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将电气行业先进设备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

(2)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3]。由于某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电力系统行业结合不紧密,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各课程内容在电力系统的具体应用。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各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实践教学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以继电保护实践教学为例,通过改革创新研究,微机保护实验室在完成继电保护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电力系统仿真等多个课程的知识应用在继电保护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这些专业课在专业中的作用及课程间的联系有整体的认识。

(3)将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所需相结合,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服务的宗旨[4]。如在微机保护实践教学环节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新疆实际电网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继电保护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验设备的开发和实践教学改革,学生要顺利完成指定任务,不但要拥有本专业各种知识,还要自学很多其它知识,因此吸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5],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知识智能结构。同时,参与设备开发的学生分别负责不同内容,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团结协作;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样要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可用于相同设备及类似设备的二次开发,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功能和现代化程度,拓宽实验设备的应用范围,开发后的实验装置不仅能用于教学任务,还可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设备过早淘汰,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5)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师各自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各个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优良的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项目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宽各自知识面。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和具体措施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学生需求分析调研及就业措施

通过对新疆各电力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走访调研,对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全疆电力系统预计近几年中每年都有700余人专业技术就业岗位需求,加之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业和油田等各大型企业自备电厂以及厂矿企业电气部分,预计每年需要电气技术人员1000余人。但是内地学生来疆就业人数少,且部分不能长期在疆工作,目前新疆大学的招生量并未达到饱和程度,有很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陆续与新疆电力公司等相关单位签署了多项定向培养的协议书,已有部分学生履行了协议并在新疆喀什、伊犁等地就业。

2.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调研及地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有关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制定,我们向新疆电力公司和金凤科技等多家行业单位发函征求了意见,同时参加了全国电气专业教改年会,收集了大量兄弟院校电气专业教改资料,经过电气全体教师仔细讨论和研究,确定了专业发展定位,制定了包含电力和风电两个方向的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学院又专门组织专家和负责人进行了论证讨论,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形成了两套分别针对民汉学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7]。

3.大学生创新实践、毕业生毕业设计结合现场实际取得良好效果

在各届学生中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获得多项国家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和校级科研实训项目。从新疆多个涉电企业外聘导师,联合进行了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会用人单位对各届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良好。

4.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验室相结合实践创新

主干课程建设中,在兼顾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基础上制定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电气专业主干课程7门[3]。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成了与主干课程对应的10个专业实验室,如:微机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实验室、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实验室、变电站自动化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与运用的效果与特色非常明显,可进行上述电气专业7门主干课程全部理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也可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硕士论文撰写中的创新部分验证,还可进行教师科研项目研发。大部分实验设备与电力现场一致,缩短理论教学与行业实际差别,还可进行与现场完全一致的电力系统数字物理联合动态模拟试验,也可进行二次设计开发。实验软件采用动画实景三维实现,安全、逼真、可靠、经济、实用。目前这些设备使用率高,实验组数多,实验效率和效果好,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精品课程、课件、题库、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课堂建设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获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编制电气专业教学大纲1套,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电力系统分析”题库2套,开发“电气特色专业”和“电气紧缺专业”网页2套,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网页3套,课件多套。电气专业所有课程选用优秀教材,还由教师主编并出版教材多部。如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发电机组基础》;机械出版社出版《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风电并网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6.外聘现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

与新疆电力公司多个变电站和发电厂以及风电场、八钢自备发电厂、石河子天富热电厂等签订了实习协议,特聘陕西电力公司和新疆电力公司调度中心、新疆红雁池电厂、新疆水电设计院、新疆送变电公司、吐鲁番电业局等电力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电气设计指导和现场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三、主要改革创新成果、实践效果和特色

(1)根据电气工程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改造和更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软、硬件购置和开发,把实验室仿真成工业控制现场,使实验过程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缩短学校教育与行业实际的距离,为毕业设计和创新制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节省设备投资。

(2)根据电气工程就业岗位群对实践能力要求,改革了实践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各个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实践教学中综合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电力系统仿真等多门课程知识,打破从单个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增加了风电方向课程,提高了就业率。

(3)选择来自工业现场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实践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相结合,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4)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开发的学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多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大型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在科研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比同届学生提前发表学术论文,早出科研成果,显示出较好的科研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可见,通过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5)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短学期教学、科研实训多个环节相结合,充实短学期的教学内容,提高短学期的教学效果及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6)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优良的教学团队。教师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及科研论文,多人获得了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在开发的实践平台上完成了各自科研项目部分内容。获得自治区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多人获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四、成果水平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教学方式多样化,既可以进行常规和理论实验验证,又可以设计和创新,而且由于多项实验采用计算机可视化界面,使实验过程更形象更容易理解。促进了理论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缩短学校与市场差距,全方位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水平,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五、进一步实施方案和完善措施

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课件使用、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加强对理论教学、实践实习的执行,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完善有效的教学体系文档资料,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质量反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实验指导书的编制,提高实用性。

完善课件质量,使其更加直观、形象、逼真,具有动态效果。

充实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更易于独立实现预习复习和巩固提高专业知识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陆秀令,张松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

[3]高燕,刘文洲,徐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12.

[4]张成华,廖志凌.提高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方法[J].农机化研究,2005,(6):273-274.

[5]刘海燕.培养电力行业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398-399.

[6]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类指导;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邓方(1981-),男,四川南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陈杰(1965-),男,福建福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预立项项目(项目编号:0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与科学研究结合最为紧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最为直接的课程,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应该为各类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无疑是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的良好载体。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该计划强调了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同时更强调了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毕业设计分类指导的成功案例,也说明现有的毕业设计体系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马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彬就是其导师段广仁教授从本科阶段开始连贯培养至博士毕业。许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学生,多是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着同一个导师完成学习。因此,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尤为必要。

因此,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课时短,命题相对简单,选题仓促,设计与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成果少,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各类学生一锅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现有的毕业设计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先期培养。

一、现状分析

为更好的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了全学院1243个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对毕业设计的命题来源、题目性质和指导教师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命题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来自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很少;在题目性质方面,工程设计占了总课题的53%。经分析发现,多数题目是为了完成工程中的部分简单工作,没有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不能体现创新性,而体现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则只有4%,说明本科生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太多作为,多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毕业设计为主。而指导教师的组成中,年轻教师接近半数,这使得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经验不足,命题、指导以及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贯性培养中存在问题。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毕业设计命题针对性不强,命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课程的命题与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决定。由于大部分本科生能力所限,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所以多数毕业设计只能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命题,指导教师在命题时常常是为命题而命题,人为降低难度,很难真正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表1、表2、表3是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命题情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最少;而在题目类型方面,工程设计最多,理论研究最少;在重复性方面,重复题目为18.9%。

2.现有的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完成研究和创新的时间不够

现有毕业设计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部分学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加上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各类事情,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总时长平均也就不到四个月。而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中完成开题、设计、制作、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和统计,30%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中要求的全部内容,只有1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在四个月的时间中做出较好的结果,而这类学生多数是提前参加到了课题中或是有很好的基础,而60%的学生只能基本完成命题内容。

3.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表4是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统计情况。从指导教师的组成结构上看,人数占三分之一的年轻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而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少于其人数的百分比。说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力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4.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现有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需要打破原有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答辩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原有的考核按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考核,并制定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将原有的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向以实物、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从而将原有的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向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转变。

5.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目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落后学生的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体现不足。

三、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毕业设计时间上的改革

考虑到以往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考虑到为将来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有必要在毕业设计课程时间上进行调整。按照分类思想,将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加长优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从而将部分优秀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联合培养。

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年级前5%),从大三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三个学期。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二是针对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则在大四第一学期选题、开题,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两个学期。三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选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初,开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末,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四是针对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五是针对部分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毕业设计可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总时长为一个学期。

2.毕业设计命题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的命题需要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采取命题评审制,指导教师的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用以指导本科生。

一是面向以保研学生为主体的优秀本科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主要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值得研究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开始其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过程,为将来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论准备。二是面向以工作为主的部分本科生。主要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题目,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面向考研学生。对科研中的典型问题和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将来其主要研究方面,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四是面向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英文能力,可采用英文论文的方式。

3.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类,从而保证命题的分类效果,保证对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能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

一是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并保证优秀本科生能在毕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师从一个导师,从而保证指导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这类学生毕业设计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二是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自动成为其本科导师,并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保研与考研、出国和找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如上研究生后在同一专业,其本科导师自动成为其研究生导师,博士阶段如其导师是博导则自动成为其博士生导师。期间学生有一次机会更换导师。三是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课题和经验,对于特别优秀学生应选拔博导或硕导担任其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其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应进入实验室,按研究生进行管理。

4.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的改革

为适应毕业设计分类指导探索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在学校、学院和研究所层面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允许学生按分类选择毕业课题,并在大二结束时和大三每一学期结束时统计与学生成绩排名。调整教务管理系统,允许不同分类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跨学期、跨学年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中的优秀学生应优先保证其保研资格。评选毕业设计校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2)学院层面。由辅导员、教学干事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按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的毕业设计分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成立毕业设计课程命题评审小组,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实际时间相符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评选毕业设计院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3)团队或研究所层面。给进入研究所进行长期毕业设计的学生一定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作好国防项目的保密分解工作。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命题工作。

参考文献:

[1]北京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Z].北京理工大学,2011.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土木工程学院资料室的文献订购由专业资料管理员牵头,由教师和科研人员圈订目录,以保证文献资源建设的订购质量,按照学校对图书馆文献招标的价格方案订购文献。文献管理使用《中图法》进行分类,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等服务。(二)研究生论文选题的调查目前学院共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专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校人数达300余人。通过对历年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的分析看,学科内涵研究朝着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向着信息化趋势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改变控制方式来完成高难度项目;向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人机交互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施工过程和方法加以解决和实现等。从选题的变化可以看出,研究生的研究更加实际,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资料室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严重不足近年来,由于图书、期刊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每年固定的资料费已严重不足,因此,每年的文献购置数量和品种在逐年下降,再加上教师、科研人员因书刊涨价因素,自费订购的减少和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资料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使得资料室学科发展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二)个性化服务薄弱由于没有与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对接,现代化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料室的图书、期刊建设品种相对单一,对教学、科研的需求建立的服务体系尚不完整,没有针对教学、科研骨干或研究生群体实行个性化服务,严重制约了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三)服务品种单一资料室建设要以学科建设服务为核心,以支撑专业建设为重点来开展学科服务,由于工作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培训,没有纯熟的信息检索理论与时间基础,参考咨询、信息开发、专题服务、课题跟踪、数据库自建等深层次工作难以开展,只满足上架借阅的单一服务会造成文献信息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学科发展。

三、专业资料室建设的建议

(一)与图书馆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尽快加入图书馆ILASⅡ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文献的采购、借阅等实现自动化管理,与图书馆建立协作共建互用的藏书管理体系,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图书馆牵头制定全校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协调全校各资料室的资源建设,图书馆在考虑全校馆藏建设的同时,资料室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读者特点、及学科建设等进行资源建设,资料室与图书馆加强合作,互通有无,避免重复购买,在大众与特色建设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搞好学校的文献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在服务方面可以和图书馆联合开展参考咨询,合作参考咨询是各合作体的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具有充分利用各馆特色馆藏优势和各类咨询人员专业特长的数字参考咨询高效服务效果,提高了品牌和服务质量,体现了图书馆长期以来追求合作共享的思想理念[2]。(二)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书刊资源建设质量资料室可以成立自己的图书管理委员会,挑选本学院的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组成,管理会主任由教师担任,新的期刊增订由图书委员会征求广大师生意见后,开会讨论通过,图书的购买也要征求老师的意见,以确保文献的购置涵盖本单位全部学科专业及科研方向。资料室除了购买正常的专业图书和期刊外,资源建设以本单位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为重心,加大力量搜集参考价值高和不容易获取的一些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产品数据等内部资料,以实现专业资料室的专业特藏。注意搜集和接受本学科老师的图书发行和,作为特藏对这部分文献进行管理和服务。(三)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资料室要充分利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发挥对本院师生需求比较了解的优势,利用本资料室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重组,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资料室可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科研计划,承担相应的专业课题,对课题进行专业化的搜集、整理和加工,为教学、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推介服务,建立学院教师文库,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与校图书馆一起,以各自的优势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四)优化管理,拓宽服务领域尝试建立本地区以至于全国性的专业情报网,开展高校、研究机构间的横向联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把服务范围扩大到校内外的其他学术机构使资料室的经费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其次,要重视对骨干教师团队的服务,这一团队的作用举足轻重,对学院和学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资料室管理人员要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骨干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联系,充分沟通,了解其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方便灵活的借阅方式和专项服务,竭尽全力地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3]。资料员可以专门为研究生人学后开设资料室文献知识服务讲座,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和资料室”,介绍“中国的图书分类法”、土木工程学科的二级分类、土木工程各专业重要期刊和图书等。为学科文献保障提供服务。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9篇

1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预备通知到正式比赛有一年时间的跨度,学生在此期间通过自命题或导师命题查阅文献并收集资料,采用最新技术至最终完成设计。竞赛中三名学生组成一队。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命题分笔试和实践环节命题两部分。笔试采取统一命题,实践环节学生自命题。学生的一些参赛作品命题具有独特的创意,如清华大学的“可穿戴多媒体无线体域网”;北方工业大学的“基于NiosⅡ的商品防伪系统”;华南理工大学的“视觉跟踪人机交互SOC设计”;台湾亚东技术学院的“公车动态资讯系统”;复旦大学的“超声血流分析平台”;东南大学的“基于微电子神经桥的瘫痪病人肢体康复系统设计”等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作品“新型无创伤式颅内压检测系统”项目以其极高的商业应用前景,获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2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十几年来,许多高校在竞赛的推动下开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一些教师将电子设计自动化最新技术融入研究生教学。每年的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带队教师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了解到其他院校最新教学及科研现状,通过互相交流,然后融入各自的教学中。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第六届开始作品设计题目采用自由命题方式,从而使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设计及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学生在有限的竞赛时间内完成设计,可以说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模式的探索

1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以企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思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参与题目设计与评审,为优秀参赛者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等。前期参与的企业有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Synopsys公司、Cadence公司、MenterGraphics公司、IEEE-SSCS北京分会、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亚科希资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LTERA公司等。

2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建立了一只由国内知名高校教授及研究所专家组成的组委会和命题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包括报名和资格确认、竞赛程序、竞赛要求、报奖比例和评奖比例、评审制度、公示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等内容。竞赛程序包括竞赛的类型、笔试、预赛和决赛答辩等;竞赛要求包括报告的格式、主要内容、视频制作的格式和密封方法等;评审制度包括论文评审的要求、复审、答辩评审、评分标准和计分规则等;公示包括公示日期、投诉和对投诉的应答等。

三、结语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研究生;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25-02

1 前言

教育部于2009年起,为了增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研究生培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和比例[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宗旨在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在国家某一工业技术领域中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相较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加入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环节,这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较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证为国家提供全面的应用型高素质型人才,是高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

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之一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本文针对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行业特色和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具有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优势,通过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进行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探索。

2 专业型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宗旨,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局限于专业所限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而是要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2-3]。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目前存在以下突出矛盾。

偏学术化严重,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时间较短,教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宗旨研究不够深入,在课程教学和指导专业硕士生方法上依然沿用学术型硕士的指导方式,教学模式偏学术化,无法达到实践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目的。

校外实践环节与专业理论无法紧密耦合 目前控制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仍较多地依附于传统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校中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生选择自己求职于校外企业实习来弥补学校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教学的缺陷[4-5]。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发挥需要建立在校内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水平,在校外企业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内容不完全与所学专业相符,将导致实际应用与理论脱节,无法通过实践环节验证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 基于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提升实践环节教学水平,针对华北电力大学控制领域相关学科具有电力生成过程控制的行业特色,同时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又是拥有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授权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机构,结合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校内实践课程,探索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的专业型研究生校内实践教学改革新方法。

课程体系建设

1)明确课程定位。该课程以促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突出华北电力大学电力控制的专业特色,依托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下属、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ASEA)中心授权成立的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培训中心的自动化实际技能操作测试平台,开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该课程专门面向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具备电力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双重优点。

2)课程内容建设。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具有电力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控制工程领域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厂控制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依托华北电力大学ASEA培训中心建立的以过程控制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顺序控制实验室为核心的多个技能培训及测试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两大部分。理论培训包括自动化系统工程师需要掌握的专门理论、火电厂控制系统相关知识介绍;技能培训包括:人机界面组态(HMI)技能培训、分散控制系统(DCS)技能培训、可编程逻辑控制(PLC)技能培训、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技能培训等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接受到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同步进行,达到实践教学促进理论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成果的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提升实践能力。

3)来自产学研结合的实际操做案例。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具备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编教材,教材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案例均来自产学研结合中发现的电力生成过程的工程问题,并针对不同实际操作装置,配备相应的专用光盘软件,便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创新。从人机界面组态(HMI)技能实操平台的数据库连接及工艺流程参数的显示,分散控制系统实操平台的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的组态及水位的PID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实操平台的火电厂化学水处理逻辑控制,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操平台的现场总线智能变送器、执行器和控制对象组成的实际测试系统,上述丰富的工程案例及现场中真实的实际工程装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提升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习实践平台。

课程收益

1)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特色。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将在电力生产及相关能源领域就业。该课程是非火电厂控制专业研究生了解火电厂现有控制技术的一个最佳平台,尤其对外校、外专业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来说,通过培训可以深入了解火电厂控制设备、系统及运行操作相关知识,进而弥补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为后续的研究生论文开展和应聘工作搭建较好的电力过程控制知识框架。

2)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职业背景特征比较明显。通过该课程的建设,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学生也可利用该平台学习的内容,申请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3)节省教育资源。利用职业资格认证平台进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减少了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大大节约了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育成本,使学生既掌握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从事自动相关专业的职业素质,起到兼具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同时提升的作用。

4 结语

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硕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实际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校内实践课程,提供了结合行业特色和提升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案例。

参考文献

[1]李彦文,莫测辉,李红,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5):144-147.

[2]李学艺,钟佩思,颜凤.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70-171.

[3]初旭新,乔俊飞,刘赵淼.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4-15.

[4]王军,段长青,石英,等.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基地+工厂”培养模式探索:以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3):125-126.

上一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