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5 02:29:27

多媒体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摘 要: 多媒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课前的“三步骤”、课中的“四结合”、课后的“两回顾”。

关键词: 多媒体 数学课 运用

多媒体是集计算机语言、视频、图形为一体的多功能网路系统。它可以进行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语言、数据库、题库、各种中西文软件等方面的教学和辅导。在当前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五彩缤纷的生活,以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它不但可以优化教学组合,而且可以节省大量教学时间,真正做到课堂高效率,课外轻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课前的“三步骤”

一要“定”。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是否运用多媒体。

二要“择”。“择”是确定使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对所有反映本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择优。因为并非所有的课件都适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本人上课的需要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等条件加以精心挑选。同时,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件的画面也应加以审视,现在有些软件不同程度地存在画面拥挤、文本内容量大、画面过于真实等问题。

三要“悟”。这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在潜心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件,把握设计者的意图,掌握各模块的内涵及模块间的内在联系,对课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用活、用巧、用实,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用现代化教学规律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如:在七年级的“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随着火车开动的声音,一列由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组成的火车缓缓地开到学生的面前。美丽的画面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好奇地观察着这列会动的火车,在不知不觉中数着三角形的个数、正方形的个数、圆的个数。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中的“四结合”

(一)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多媒体相对常规教学媒体来说,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给学生提供声、光、色综合起来的生动、鲜明的感性材料。然而我们在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并不是说它完全可以取代常规教学媒体,因为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使其达到和谐和统一。

例如,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教学中就不一定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师只要采用常规的画图,或者是拉绳法,在两点之间,放上不同的曲线和线段,通过变曲为直,比较线段长短,都可以使学生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难点知识了。

其实,在几何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分散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注意力,而且对学生的视力也不利。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种倾向:只有多媒体才是真正的、最有效的教学媒体。明确一个观点:哪一种教学媒体能实实在在地说明问题就使用哪一种媒体。

(二)多媒体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尽管多媒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其绝对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充沛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又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达到学生操作和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几何体的认识”中,首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几何体进行观察、讨论,研究面线点的关系,在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我抓住时机,借助多媒体课件为他们提供研究材料――几何体各个面的旋转图、重合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材料,学生能轻松地概括出问题的结论。

(三)视听与思考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信息,便于学生感知所学的材料,但是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仅仅靠视听感知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判断、推理、想象等一系列的思考过程,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法则。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在未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之前就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虽然也看到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但印象还是模糊的,并且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思维还受到了图像的束缚。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坚持视听和思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静止的事物能在脑中留下静止的表象,而经过演示、操作、活动等在学生脑中留下的过程却是一种动态的表象,它所反映的情境与过程更能引起学生对事物发展联系的深刻思考。由此,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应依据内容的需要,把动态和静态有机结合起来。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先出示一些实物,告诉学生:三角形风车、矩形等图形都可以旋转,都是一个静止的图形,接着采用动画实演示,让三角形绕某一顶点旋转,如果能与本身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样采用先静后动的感知程序,能使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三、课后的“两回顾”

一堂课下来,教学中总会有得有失,对此,我们应当加以回顾。

(一)对“得”的回顾。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中比较成功的、独到的、值得推广的地方,及时做好教学笔录,以备后用。

(二)对“失”的回顾。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感到或拖沓或不扎实或无所适从的,应及时加以思考和改进,并反馈到教案中,从而避免日后教学中类似问题的再现。

如果说“三步骤”是前提,“四结合”是发展,那么课后的“两回顾”则是教学的延续,它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进行教科研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上一篇:深化数学例题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下一篇:关于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