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数学之美 提高学习之趣

时间:2022-10-05 02:08:42

挖掘数学之美 提高学习之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枯燥、单调的代名词,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浓厚。但是教学实践证明: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数学教材中也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数学教师只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美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就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我认为将美育渗透于初中数学教学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挖掘数学之美,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这是初中数学美育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曾有意无意地进行着的阶段。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先树立数学的审美观,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各种美。下面谈谈我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美的感受。

1.数学教材中的简洁美

简洁性是数学结构美的重要标志,数学现象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是纷繁复杂的,呈现在天真的孩子眼前是杂乱无章、难以捉摸的。然而,当我们引导学生从中观察、猜想、归纳、推理、比较、概括,通过思考而求出简单明了的一条规律,或用一概念、法则、公式、计算方法清晰地表达出来,那么马上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简单整齐的美感。

2.感受和谐美

和谐是形成美的重要标志,它给人们一种圆满、协调、平衡的美感。数学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表现出统一的和谐美,通过它对学生进行陶冶,有助于造就和谐的品质。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和谐美比比皆是。例如:通过求代数式的值,学生会发现代数式中字母取不同的值时,代数式的值一般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值统一于一个代数式中,体现了数学中的和谐美;通过有理数的分类,等式的两条性质等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3.感受奇异美

在某种意义上说,数学中的和谐性与奇异性是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数学中的反映。许多奇异对象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旧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为在更高层次上建立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例如,数的概念的扩展就是如此。学生学习了正整数、正分数以后,就会在头脑中留下完美、和谐的印象,认为凡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正数去理解和解释。在学习负数的初步知识时,你让他去表示北方、南方的气温时,引起他思想认识上的震动,感受到奇异性,产生疑虑。当他知道用一种新的数――负数来表示时,他就会感受到奇异美。这时学生会觉得小学里学的数是“不全”的,通过负数的学习,学生把正数、负数统一到有理数中去,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时,他更会感受到奇异性与和谐性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美妙的关系,产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求异思维。

二、融贯数学之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能感美、知美和辨别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一阶段还是不够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贯数学之美,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结合数学教材内容,通过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展示熟悉的事例,借助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真正使课程标准中“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体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和趣闻轶事,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以及中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他们对世界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这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陈景润废寝忘食,顽强抵抗病魔的折磨,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一千五百年以前,祖冲之经过一千次以上的计算,计算出了准确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推算出七位数字的科学家。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的数学家才达到和超过了祖冲之的成就。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3.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

考性强的数学问题。根据法则、规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演化出的数学游戏,是数学趣味性的集中体现,显示了数学思维的出神入化。各种变化多端的奇妙图形,各种扑朔迷离的符形数谜,图形式题的巧解妙算……面对这样一些有趣的问题,怎能说数学枯燥乏味呢?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至高无上的美。”的确,数学美无处不在。教师只要循循善诱,认真体会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涵美,从审美角度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味,就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使学生通过对数学的美的感知、

发现、融贯及创造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对数学的学习转变为对数学的美的渴望和追求,让美洋溢于数学课堂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