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

时间:2022-10-05 01:54:34

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

摘要:Web2.0网络带来了媒介文化样式的转变――由传统的被动式媒介文化转向更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文化。本文从个人、媒介、社会层面分析了参与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参与式文化Web2.0集体智慧

2003年以后,以博客、播客、维基、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应用引领我们迈入了Web2.0时代,即网络由“读”走向“写”,由单向扩散走向了双向互动,网民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他们变成了更为主动的信息分享者与传播者。这一系列变化在宏观意义上也促成了媒介文化的变革,于是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摇Culture)应运而生。

参与式文化的内涵

“参与式文化”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摇Jenkins)于1992年提出的①,用于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就目前来看,参与式文化已是一种基于Web2.0的网络文化②,它继承了大众文化流行性的形式特征、草根文化平民化的主体特征以及创意文化崇尚个性的内容特征;但是,参与式文化较为排斥媒介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其更多地强调网民自发式的创意分享和行为互动,因而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以及创意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参与式文化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对Web2.0网络技术有着天生的依赖性。参与式文化顺应了Web2.0技术所带来的媒介变革潮流,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催生的新型媒介文化。因此,它对以Web2.0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其客、播客、维基、掘客、SNS等媒介也确实承担起了公民参与的任务,这些媒介具有人际传播所没有的跨地域性和超时间性、具有群体传播所没有的广泛性和协同性、具有组织传播所没有的平等性和直接性、具有大众传播所没有的迅捷性和离散性。这种参与式文化为公民参与营造了一种自然、灵活的沟通氛围,也强化了其所具备的将个体构建为公众的力量,即参与的力量。

注重关系建立与身份认同。在早期的网络文化中,网民因共同的兴趣、情感、认知等需求而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的虚拟社区,社区成员以正式或非正式的会员身份参与社区活动,共享社区资源。参与式文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一方面,它可使社区成员间的关系超出虚拟层面;另一方面,参与者的数量及其所孕育出的某种公共空间让成员间的关系本身价值凸显。可以说,对关系的注重和对身份的认同塑造了参与式文化的原生交往形态,即人取代了信息重新成为网络的节点。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在社交类网站中得到直接和彻底的感知――社交类网站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它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力求回归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在社交类网站的真实模式下,社区成员的工作、感情和现实生活都紧密相连,相互之间传达的信息往往真实可靠。因此,这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回归,也体现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推崇个性化的媒介文本。创作富有个性的媒介文本是公民参与的基本前提,也是参与式文化的基本要素。在这里,个性化的媒介文本创作被分为3个层次:1.用户原创内容。任何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愿意并且渴望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和自己思考的成果以数字化的图文声像形式与他人进行分享。这部分原创文本构成了Web2.0网络内容的主体,它们集中地以博客、播客等媒介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2.用户添加内容。人们会出于兴趣对自己看到的精华内容进行汇总、整合,然后推荐给其他可能感兴趣的用户。这部分内容未必是原创的,但包含推荐者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改造,因此它也成为个性化媒介文本的一部分。维基、掘客、网摘等媒介形式构成了这部分内容的传播主体。3.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本身。那些只浏览内容,却不主动创造或添加内容的网民占了绝大多数,其点击、选择、评价等媒介使用行为本身也构成了个性化媒介文本的一部分,因为这些行为使更多的内容之间产生了联系,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网站的内容网络关系,构建了个性化内容的排列体系③。

强调集体智慧。集体智慧是指“通过分化与整合、竞争与协作的创新机制,人类社区朝更高的秩序复杂性以及和谐方向演化的能力”④。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是公民参与力量的集中体现,它也构成了参与式文化的基本架构。在这个架构中,每个人都作为知识链中的一环,以一种自发的协同机制深度参与到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去。这种参与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认知(市场判断与环境预测)、合作(网络信任与开源精神)和协同(虚拟社区与协调集体行动)。⑤不同类型的参与为信息时代的任务解决带来了新的模式――当网民有任何琐碎的问题时,可以去“Yahoo!Answer”或是“新浪爱问”等威客平台获取答案;当网民需要对某个术语进行深入了解时,可以去“维基百科”或“百度百科”等维基平台获得解释;当网民需要了解最新最热的网络新闻时,可以去“Digg”等掘客类平台获得满足……通过这些平台的协同机制,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以及内容与内容之间都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个人、群体和内容得到了充分互动,集体智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参与式文化的特点

艺术表达与公民参与的门槛较低。在新的媒介环境里,艺术表达不再是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专利,它逐渐转化成一个更为宽泛、更为平民化的概念。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有艺术表达的欲求,他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设备和形式进行个性化创作,并且可以根据其意愿将创作成果通过网络展示在公众面前,进而实现与他人的互动。

灵活的社会联系。网络的出现使得网民的媒介行为摆脱了孤立的状态,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微妙的机制建立起相互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起初是相对松散而不稳定的,并且大多缺乏与现实世界的双向互动。借助于网络评价带来的反馈效应和数字作品衍生创作所带来的连锁效应,联系本身变得日渐多元(既可以是密切的朋友交往,也可以是稳定的商业往来,还可以是临时的会话关系),联系强度也显著增强(长期而稳定的网络交往),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明显增多(对六度分割理论的充分诠释)……由此可见,参与式文化让社会得到了改观,新型网络环境中的个人媒介行为正着力构建一种更为开放和灵活的社会联系。

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参与式文化使网民更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分享的渠道更广阔。总体上看,人们不但可以通过BBS、聊天室等早期网络形式来表达自己,还可以通过博客、播客、掘客、维基、SNS等Web2.0原生媒介进行更多元化的分享。局部上看,有些单一的媒介本身就呈现出渠道上的多样化,如微博客就结合了网站、手机短信、即时消息(IM)软件和外部应用编程接口(API接口)多种形式于一体⑥,为人们的分享活动带来了新的体验。2.分享的层次更深入。受制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早期的网络分享活动主要局限于单一的文本形式,内容以表现个人思想或事件记录为主。如今,这种分享活动则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无所不包,并且呈现出综合化的特征;内容上,从对国际民生的深刻思考到面对烦恼的一声叹息,从原创性的视频剪辑到备受推崇的网络转帖都可以成为关注的焦点。3.分享的保护机制更完善。由于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早期的网络分享活动在版权保护上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盗版和过度保护。这个问题在Web2.0时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在诸如知识共享(Creative?摇Commons)⑦、开放存取(Open?摇Access)⑧等协议的推动下,创作人和许可人的权利可以灵活地保护,共享作品或原创作品上的再创作也变得容易,由此网络分享正朝着合理使用(Fair?摇Use)的方向发展。

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非专业性。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传承主要由传媒机构完成,而在注重公民参与的新型媒介环境中,文化传承的责任不仅仅由传媒机构承担,也部分地让渡到诸多非专业但富有经验的网民身上。这种让渡已经在多种媒介实践中得以实现,公民新闻运动中的众包模式便是其中之一。所谓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在Assignment?摇Zero网站上,个人在成为网站会员后,可在特定页面提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网站编辑则会从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并把该主题报道所需完成的任务分成采访、研究、调查、写作等板块供参与的会员自由认领操作;最终,一篇完整的报道就在参与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种模式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至于连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Gannett也将旗下90家报纸的编辑部对所有读者开放,进行“众包”模式的试验⑨。由此可见,非专业性的网民与传媒共同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而且他们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参与式文化的多样性,并使之呈现出一种更为包容、更为多样、更为均衡的特点。

参与式文化的社会影响

任何一种媒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从个人、媒介,还是社会生活层面,参与式文化正在逐步地显现其影响,而且必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个人层面而言,参与式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个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早期媒介教育所推崇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它更为强调网络交往能力,即寻找、整合及传播信息的能力,识别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为了完成共同目标与他人分享与沟通的能力,利用替代性身份实现即兴创作等一系列能力,因此新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等也将成为参与式文化的关注热点。

就媒介层面而言,参与式文化对传统的媒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传受关系上,参与式文化强调的是一种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它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人为界限,使传播呈现出传受合一的新面貌;在内容生产机制上,参与式文化所依赖的是用户产生的内容,它尊重个体的价值,强调微内容的力量。

就社会层面而言,参与式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于构建社会民主的示范意义上。不同于传统媒介文化所体现出的浓厚商业气氛和政治色彩,参与式文化是一种推崇自由的文化――个人可以在极少管制的情况下就公共事务进行表达、讨论、异议、争辩和协商⑩;它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化――个人的任何创作成果都会因网络的反馈效应和连锁效应而得到估价,它会直接刺激公民理性思维的发展;它是一种注重公共事务解决的文化――每个虚拟社区的成员都对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保持着高度的关心,他们共同决定社区的大小事务和发展方向,一旦社区内部出现了问题,他们也会很快利用团队协同机制予以解决。

结语

在参与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诸如如何缩小参与鸿沟,如何更有效地平衡内容分享和内容保护,如何协调文化的精英化与平民化、主流意识与多元价值取向,将是未来需要应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文化,参与式文化会在媒介素养、公民社会构建、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上实现真正的突破。

注释:

①Henry Jenkins,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 Participatory Culture,1992

②(Accessed2009/12/27)

⑤James Surowiecki,The Wisdom of Crowds,Doubleday Publishing,2004,P18

⑥郭晓熹:《Twitter开创后博客时代》,《中国科技财富》,2007(7),第93页。

⑦cn.省略/faq/faq-cc/(Accessed2010/01/26)

⑧en.省略/wiki/Open_access(Accessed2010/01/26)

⑨吴乐君:《“众包”模式推进美国公民新闻再发展》,《国际新闻界》,2007(8)。

⑩李玲梅:《网络交往与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周荣庭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博士;管华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我国舆情调查的类型和现状 下一篇: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动新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