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维目标”为导向构建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时间:2022-10-05 12:49:18

以“三维目标”为导向构建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本文针对农业院校课程特点,提出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予以实施,构建了符合农业院校特点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同时利用多项计划联合驱动模式有针对性的持续提升课程体系水平和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三维目标;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62-2

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促进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各个环节能否有效配合、协同作用,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和探索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意义重大。2008年3~4月我校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组织开展了农业院校课程体系及其运行状况的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上课门数多、课程结构化程度低,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课内学时偏多、课外学时偏少,必修学时偏多、选修学时偏少,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不够;二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学生对此满意率不高;三是考核评价过于强调统一、弹性不足,监控过于倾向检查、引导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过于注重外在评价,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缺乏认同等。学校对上述问题及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和办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1 启动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构建“三维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是否紧密,取决于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纵向性、条理分明、功能稳定和便于执行。 二是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横向性、富有包容性和弹性且满足多元化需要[1]。为提升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程度,使课程体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自2009年起利用一年的时间,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和《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全校5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充分满足了大众化阶段农业院校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三维目标”为导向,全面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运行机制。该体系共分为目标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其中以目标体系为统领和核心,以实施体系为主体,以评价体系为导向,以保障体系为基础和条件,四个子体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课程体系动态生成与调整机制。

1.1 目标体系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宏观的课程目标确定层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上述三个维度的目标;二是中观的课程设置层面,课程框架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个平台分别以上述三个维度的目标来设计,每个平台、每门课程均承担实现三维目标的任务,只是不同课程承担的任务量和相互组合的比重不同;三是微观的课程实施层面,通过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方式将三个维度的目标以问题或案例、实践的形式进行整合,使三个维度的目标形成科学、稳定的立体结构,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1.2 实施体系

即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个平台课程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环节构成。我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 突出基础+个性化的课程设计 突出强调了对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起关键和支撑作用的核心课程,选修课比例在25%~35%之间,其中素质拓展课程最低选修学分为15学分。课程总学时得到有效控制为突出个性选择提供了可能。全校绝大多数专业控制在2400~2500学时之间。各专业毕业所修总学时平均压缩107学时,压缩基础课程学时总量194学时,压缩课内学时总量258学时。

1.2.2 体现纵向延伸与横向融合相统一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和生命体成长过程的纵向链条向前后延伸,拓展课程内容的历史跨度,清晰体现课程内容脉络;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及课程与课程之间关系的横向链条上,将相互联系紧密、能够支撑相同目标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减少交叉重复,寻求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与各种方法手段的融合变通。

1.2.3 体现文理交融 人文社科类专业与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至少互相修读6学分课程,促进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1.2.4 构建五大实践创新平台和“基础+个性”的自主选择模式 包括实践教学平台、科技活动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该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和核心,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以科技活动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为重要支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学科竞赛平台为补充,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模拟创业平台为延伸,为学生提供模拟或真实工作环境,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同时,积极探索五大平台的运行及保障机制,形成了“基础+个性”的自主选择模式。

1.2.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设立创新学分,全校各专业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含军训、劳动、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总计12学分)平均周数为27周。加大了实验课程整合力度,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达到42门,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

上一篇:林下参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谈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