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05 12:42:38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句话精辟地指出了我们对不同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要有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

分层教学是建立在承认学生能力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多元性(包括气质类型、生活背景等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实施的优化教学模式.其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不同学生个体都能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一、学生分层,定位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自身情况做充分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态度为依据,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学困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个别学生有智力问题,成绩排名处于班级底部;第二,中等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学习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自觉性,成绩排名处于中等;第三,优等生,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学习能力强,效率高,成绩排名在班级前列。教师对于学生的分层只需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一般不做公开说明,这样可以避免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而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情况出现。此外,对学生的分层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本着互助共进的原则,合理编配学习小组,将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等生进行柔和搭配。在这种小组安排中,优等生可充分发挥灵活的思维能力,提出富有新意的见解,而中等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学困生在小组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能够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这种分层模式受到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对教学质量的改进有重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省编义务教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科书中的正文、练习题、复习题A组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想一想”选做题、复习题B组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为实际出发,同时要体现大纲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如在“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基本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看着图形正确叙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2)使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求解一步的计算题。较高教学目标: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使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大激发了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决不敢放松,从面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三、全员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并融入其中,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全员参与的分层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每位学生提供更能发挥才能的平台,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通过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作业练习分层

(1)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并注明A、B、C。保证练习题效益;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2)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分基本题和提高题。

五、分层评价

在分层教学中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多元性、及时性)鼓励性]即在评价学生时,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多进行同学间横向比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努力拼搏、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既揭示不足,又指明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C层学生以纵向比较为主,寻找其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评价时,不以名次论优劣,而是以递进的幅度为标准进行评价,即使幅度小,也不吝啬表扬与赞许。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承认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要热情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为分层的升降提供依据,从而克服群体中的倾向性问题,矫正和调节教学设计,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实践证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分层教学,虽然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精心组织的材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达到了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明华,林益生.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

[3] 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探究 下一篇:如何自主学习高中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