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05 12:07:31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市场上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形形,其中不乏一些有所创新、可圈可点的教材,但更多的教材存在着种种不足。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一项长期的任务。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研究

高职高专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本文将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现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形形,大多不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需要。有些教材虽有所创新,但也没有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怪圈。其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部分都采用了“五部(步)编排法”,即: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第二部分为账户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第三部分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理论应用;第四部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证、账、表的理论应用与相互衔接;第五部分为会计工作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电算化等。

从以上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优点为理论性较强,内容编排全面、完整。但其缺点与不足,亦非常明显。根据笔者多年来讲授并使用《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及研究经验,对现有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归纳并总结出以下缺点与不足:

1.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关于“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而我们多年来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性极强,且内容多而全面,相反,反映和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

2.教材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后,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基础会计》教材的“五部编排法”,其第一部分内容,在没有涉及任何会计业务的情况下,直接安排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等会计核算法规内容。而需要先介绍的有关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等内容,则安排在了最后一部分。由于其理论性极强,教师又不便于利用会计业务进行举例。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编排严重超前,内容安排盲目,学生感到很突然,很茫然,不知所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后内容的学习。

3.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近年来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都是直接从中学校门走入大学校门,其社会实践经验、经济知识及常识普遍缺乏。由于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内容,不是通俗易懂内容,而是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且晦涩难懂,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学生感到不自然和陌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教学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低等原因,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刚刚入门,实践内容刚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结束了,可谓是蜻蜓点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及实训,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不足,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构想和框架内容。前半部分为理论加实训,后半部分为实践加实训。其具体架构为:第一部分为会计职业概述。主要从会计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介绍会计职业的概念、具体功能及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及管理等。通过该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初步了解,并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或账户)原理。主要介绍在企业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科目(或账户)的登记及分录的编制。该部分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内容简练,以体现应用性,理论必需、够用为目标,删除了原有教材的“账户分类”等内容,为以后实践内容的编排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还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具体理论应用。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理论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与第二部分内容一样,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也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四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实践应用。该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工作程序一般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而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中,会计科目则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基于上述原理,本部分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以会计科目为主线,贯穿会计职业的整个处理过程。分别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填)制及其相互衔接。该部分内容除了编排证、账、表的编(填)实例外,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单项和综合实训题,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随时体现和增强动手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同时,也为毕业生的校内综合实训及社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本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企业常用的诸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14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方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和方法后,为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在介绍完每种原始凭证后,相应增加了大量相同的空白原始凭证,以供学生单项实训用。另外,本部分内容取消了诸如“财产清查”等相关内容。

第五部分为会计核算法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职业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有关会计职业的相关核算法规,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假设、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及计量属性等内容。由于教师可以通过前述经济业务实例来进行讲解,因而,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保障措施

1.以开发教材为教材建设的载体保障

作者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对该教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2010年4月,笔者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通过自治区审批,并将于2011年9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将有一部充分体现前述原则与思路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教材出版。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双师型”教师为教材教学的质量保障

由于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因此,对本教材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授课教师既具备会计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实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教材教学的环境保障

由于本教材实践内容繁多(接近于50%),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会计职业实际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应在具备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就能感觉到比较真实,比较接近于企业的真实业务和环境,为以后学生毕业实习和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环境和能力基础。

4.以师生的循环使用为教材教学的完善保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本教材的开发也是如此。为使本教材尽快实现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要求本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循环使用时,通过不间断的信息反馈,指出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于长春,黄国成.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 本书编写组.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3] 朱天高.关于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上一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探索 下一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