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破产重整中有担保债权人利益保护

时间:2022-10-05 11:06:55

浅析破产重整中有担保债权人利益保护

摘 要:破产重整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拯救企业,减少因破产清算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重整程序开始后担保债权将遭受重大限制而无法正常行使,以此来维护企业的财产作为其复兴的物质基础。对此,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立法都对担保债权人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护,力图在保障重整制度发挥预期作用与保护担保债权人的利益之间进行平衡。我国破产法也明确规定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但却未能提供完善的法律保护措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关键词:破产重整;担保债权;法律保护

一、我国破产重整立法中有担保债权保护的现存问题

我国现行破产重整立法有些法条规定不尽合理,有些规定则过于原则,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有担保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受到了限制,但是法律却没有给予其充分的保护。这样,就使担保债权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影响了整个社会对担保制度的信心,进而破坏交易安全,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具体来说:

1.有担保债权人不是重整计划的主体之一

我国《企业破产法》第79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经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请求,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期三个月。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第80条规定: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可见,我国破产法采取的是由重整人(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提交重整计划的做法。有担保债权人不是破产重整计划的制定主体,无权提出有竞争力的重整计划草案。

2.没有建立有担保债权人对重整过程的监督机制

我国《企业破产法》第90条规定:自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之日起,在重整计划规定的监督期内,由管理人监督重整计划的执行。在监督期内,债务人应当向管理人报告重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债务人财务状况。第91条又规定:监督期届满时,管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监督报告。自监督报告提交之日起,管理人的监督职责终止。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监督报告,重整计划的利害关系人有权查阅。经管理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长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可见,我国破产法在重整程序监督机构的设置上,采用的是由管理人进行监督并对法院负责和报告工作的模式,而没有赋予有担保债权人对重整程序的监督权。

3.缺失有担保债权损失的救济措施

我国《企业破产法》第46条规定:未到期的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理时视为到期,附利息的债权自破产申请受理时停止计息。该条法律没有规定给有担保的债权相应的利息补偿。但从我国担保法、物权法的有关规定看,担保物担保的不仅是本金,也包括利息、费用等;可见,在债权的计息方面,破产法的规定有缺失。另外,《企业破产法》第75条规定:在重整期间,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虽然该法条规定有担保债权人在担保物存在减损的可能时有权请求法院恢复行使担保权,但对已经造成的损害如何赔偿,法律却没有规定。

二、破产重整中对有担保债权限制与保护的博弈

破产重整制度更倾向于保护社会的利益,而法律对一方利益的保护就意味着对另一方利益的限制与牺牲,因此破产重整制度为维护社会的利益,就必须对担保债权进行限制。破产重整程序中对有担保债权的限制,就是为防止因担保财产的执行而使债务人企业丧失再生的物质基础,进而影响到债务人恢复生产经营的能力。因为有担保债权所涉及的担保物都是价值较高的大型生产设备及厂房等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这些财产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债务人的生死存亡,若任凭有担保债权人扣押变卖,则可能导致债务人的生产经营无法继续进行。因此,破产重整制度不仅是满足债权人的债权获得清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企业获得复兴的机会,以便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利益,这充分体现了重整程序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取向。由此,为确保重整能够取得成功,有担保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受到了限制。

众所周知,要求法律对利益冲突的调整达到绝对的公平是很难的,法律在保护一般社会正义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牺牲和限制个别正义。如果对有担保的债权人(主要是商业银行)行使优先受偿权进行限制而无相应的损失分担或消减机制,那么就有可能极大地增加有担保债权人的借贷风险。如是这样,银行等融资主体对贷款的发放将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并将提高贷款融资的条件,这又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融资成本的提高,企业贷款难度的增大,阻碍资本的流通,最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利益而牺牲有担保债权人的利益,又不为其提供法律的保护,最终将会导致社会利益的不利益。在破产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如果在立法上没有对该限制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违公平正义原则。因为,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有担保债权人所作出的牺牲最大,如果债务人重整失败,其将有可能遭受到担保财产的贬值、灭失等严重损失。因此,一方面让有担保债权人承担企业重整的社会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法律却不对其受限制的权利给予充分的救济,这将极大地损害其利益,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在限制有担保债权人优先受偿权行使的同时,又给予其相应的救济措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三、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对策

1.重整计划的制定主体中应增加有担保债权人

重整计划,是指重整程序中形成的规范债务人振兴措施和债权债务清理方案的法律文书。针对单纯由重整人制定重整计划的立法缺陷,李永军教授主张重整计划应由重整人在债务人的协助下制定,而在法院未任命重整人的情况下由债务人制定。其理由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实际债务状况缺乏系统的了解,难以提出可行的重整计划;股东虽然是公司财产的最终所有人,但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故对公司的财产状况及经营状况也不了解,难以提出切实的计划。重整程序开始后,重整人通过对债务人财产的清理,对债务人的财产状况有了较为深刻地了解,加上其具有专门的知识,因此,在债务人的配合协助下,重整人提出重整计划比单纯由债务人提出更为合理。李永军教授的主张虽然是一项很好的立法建议,但重整计划的制定主体仍然离不了债务人与管理人的范畴,没有将有担保债权人等其他利害关系人包括在内,不利于实现利益的平衡。

综观美国、日本等国则采取多元制的做法,不同利益主体都有权提出重整计划,没有把有担保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排除在重整计划制定主体之外。美国和日本的做法比较科学合理,这样不仅可以优化重整计划方案,提高重整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而且考虑到了有担保债权人等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平衡,切实可行,值得我国借鉴。

2.在破产重整中应增设有担保债权人的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确保重整程序的效率与公平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有担保债权人担保权的行使受到了限制,在限制权利的同时应当给予相应的救济措施以实现利益的平衡。赋予有担保债权人对重整程序的监督权就是救济措施的一种。因为,由有担保债权人对重整程序进行监督,保证了重整人能够更加善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避免违法或不当行为的发生,进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实现利益的平衡。因此,建议在破产重整程序中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机构中应当有有担保债权人的代表。

3.建立对有担保债权的损害补偿机制

对于重整期间有担保债权利息的计算方面,各国立法不一,但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的立法经验。因为,美国的立法模式在限制有担保债权人权利的同时,给予其充分的救济措施,以弥补有担保债权人的利益损失,既注重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又注重对有担保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较好地实现了重整利益的平衡,比较科学合理。具体来说,就是在我国的破产立法中应当规定在破产重整程序开始后,有担保债权的利息不停止计算,如果担保物的价值超过主债权的价值,在担保物价值的范围内,对延期清偿给有担保债权人造成的利息损失应给予不低于法定利息的补偿。

参考文献:

[1]梁红漫.破产重整制度安排下银行债权保护面临的风险对策:风华集团案例[J].南方金融,2008(11).

[2]李永军、王新欣、邹海林.破产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析美术设计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影《花木兰》字幕的娱乐化倾向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