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石油战略浅析

时间:2022-10-05 10:37:49

国家石油战略浅析

摘 要: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近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但是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直接考验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影响国际油价的最根本因素则是西方大国和国际大资本对油价的操纵。文章认为从国家战略与经济安全上考虑,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争取石油定价权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石油 战略储备 经济发展 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2-085-02

目前,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石油产业发展。中国石油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进口油源地集中,地区政治不稳定,而中东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谋求控制和支配的地区。二是石油需求持续增长形成很大压力。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长,同时能源结构的持续调整,未来石油所占的比例提高也将加剧供求矛盾。三是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中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国际期货市场上的炒作行为导致全球油价虚高,同时石油经济与石油政治密切联系,中国被排斥在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控制的石油核心资源之外。四是战略选择与体制原因存在缺陷。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却还没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未建立起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石油运输线存在着安全隐患等等。

因此,中国必须有适应油田资源分散化的强大的运输能力,确保石油运输命脉的安全;建立石油交易平台和标杆油价,培育一两个权威性的石油期货交易所,并加速其与国际的接轨,争夺定价话语权;大力推行石油交易的人民币结算,探索中国与周边国家国际贸易结算的人民币化,推动与重要石油来源国实现石油交易的人民币化。

一、背景分析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2003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4%的GDP,却消耗了全球石油消费量的7.4%、煤炭的31%、钢铁的2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

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考验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如果油价上涨10美元/桶并维持一年的话,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则会减少0.75个百分点。影响国际油价的最根本因素则是西方大国和国际大资本对油价的操纵。在2000年石油价格暴涨中,中国高进低出,为7000余万吨的原油进口量大约多支付了80亿美元。国际油价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项测算表明:如果国际上每桶石油价格上涨5美元,中国进口石油每天就要多花1000万美元外汇。

“这显然不正常,”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这跟中国没有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有很直接的关系,中国搞石油战略储备,应该说主要是从战略与安全上考虑的,一旦石油安全受到威胁,国民经济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干扰。”

二、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

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

1.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石油产业发展。(1)中国石油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石油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 分布很不平衡,产量增加有限。根据2002年中国油气资源评估报告,石油资源量应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但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仅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远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中西部地区探明率更低。中国剩余探明石油储量为33亿吨,排名世界第11位,这也意味着,在没有重大探明储量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石油储量仅够维持20年左右。东部的老油田由于开采时间比较长,产油质量不断下降,采油成本不断上升,产量很难维持。而西部新开发的油田由于开采周期比较长,开采环境比较恶劣,产量还不能与东部油田相比。(2)过分依赖中东石油资源。中东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地区,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世界已探明剩余石油储量为1734亿吨,其中中东995.6亿吨,约占57.4%。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加,预计今后20年世界新增石油储量的约70%将来自中东地区。世界石油的剩余生产能力也主要分布在该地区。2003年中国进口原油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将达95%,而这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中东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谋求控制和支配的地区。同时,美国已将遏制中国的崛起作为美国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而一旦控制了中东的石油资源就扼住了中国的咽喉。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将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

2.石油需求持续增长形成很大压力。从事能源战略研究达25年之久的王家诚说:“中国的能源结构矛盾非常突出。1991―2001年的11年间,中国原油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62%,年均增加量243万吨,大大低于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6%和年均增加量938万吨。”(1)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长。目前,中国石油的年消耗量达到了2.5亿吨,2004年,我国的原油进口量达到1.1亿万吨,接近需求总量的50%。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提供的数据,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从2005年的670万桶/日增至2015年的1110万桶/日和2030年的1650万桶/日,年均增长率为3.7%。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急剧上升,进口量将从2005年的310万桶/日增至2030年的1310万桶/日,对外依存度达到80%。中国今后几年原油净增产的潜力是相当有限的。(2)能源结构的持续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中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如今,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为22%左右,估计未来石油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到30%左右。”

3.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中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国际期货市场上的炒作行为导致全球油价虚高。一些分析师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长变化,夸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价格剧烈波动。另外一些非经常性事件也成为炒作的概念,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吸引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他们还炒作全球储量问题,经常抛出资源枯竭轮、开采峰值论等炒作石油价格――其实全世界石油资源根本不存在枯竭问题,已探明储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利用自身货币与石油价格挂钩的优势,大幅度促使美元贬值,从而造成石油价格飞涨,让全世界为其经济危机买单。

石油经济与石油政治密切联系左右石油市场变化。在世界石油格局中,美国等西方大国已控制了60%以上的世界石油资源。中国被排斥在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控制的石油核心资源之外。在激烈的石油竞争中, 中国公司尚未触及到海外采油的核心项目。中国公司投资的石油项目, 大多是老油田,多数处于敏感地区,政治风险比较大,开采收益却并不高。而相对风险比较小、利润比较丰富的项目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

4.战略选择与体制原因存在缺陷。(1)面对的石油进口价格过高,对石油定价缺乏发言权。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却还没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中国还只是石油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2)未建立起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就已经着手建立了各自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就拿美国为例,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在最高的1994年,达5.92亿桶,可供应82天。而中国的石油储备仅能满足国内一周的需求,而且2/3的进口量来自中东地区。如果我国没有一个以石油战略储备为中心的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一旦石油供应中断,中国将陷入严重的能源危机。(3)石油运输线存在着安全隐患。中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运输基本上通过海路,从印度洋国过马六甲海峡经南中国海到达。中国进口石油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中国石油运输的生命线,而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适应远洋作战的海空军力量,一旦发生战争,中国的石油运输将面临“马六甲之痛”。

三、应对国家石油安全的战略调整

石油已成为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许多地区的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

面对世界能源危机,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必须从宏观、长远的观点来研究和把握能源问题,制定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保持原油生产持续增长,加强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现代化建设有长期足够的能源供应。

对于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来说,“石油价格安全”是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加大,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日趋融合,石油安全从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所谓价格安全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中国作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如何通过自身需求的控制参与国际石油定价。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甚至不如印尼、韩国;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以“高买低卖”而著称,中国的石油进口本身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个层面则是通过石油及石油产品价格的稳定,维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均衡发展与整体稳定。在航空业、石化工业及汽车工业等产业中,我们已经看到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和缺乏有效的价格避险机制,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战略包括:1.资源多元化战略。国务院宏观经济专家组成员秦宣仁教授表示:“中国目前的石油战略和石油外交的主要策略是渠道多元化和分散化。”目前,我国进口的原油50%以上来自中东。其次是中亚,大约30%,然后是非洲,约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这个进口的结构比例意味着“太多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中东一直是政治动荡的焦点地区。中国能源外交四处出击的一个初衷就是:分散化。我国已经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能源外交,采取“北连,南下,东扩,西进”的石油战略,建立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给源。北连:即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西进:即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积极参与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南下:即进一步加强与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同时大力参与开发非洲的石油资源。东扩:即进一步开发东海石油资源。

2.运输管线化战略。2004年5月17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铺设阿塔苏―阿拉山口的输油管道原则协定。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全长962.2KM,输油量每年1000万吨。二期工程完工以后,年输油量可达200万吨。2005年12月15日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滚滚原油不断地向中国方向奔涌而去。该输油管道的运行为沿线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修建中哈石油管道对中国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减轻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大减少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威胁;二是这条管线地处亚洲内陆,使中国供油线路更加安全;三是管道的建成将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来源。

3.资源储备战略。我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应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采取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并举的方式。政府储备品种应以原油为主并主要储存进口原油; 企业储备品种要坚持与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只规定储备量,而不规定品种。从而形成国家战略储备、国有企业商用储备以及民营企业社会储备的全方位储备体系。最终目标为相当于90天消费量的储备。

4.替代能源战略。由于原油资源的紧缺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很快,国内三大石化公司都加快了天然气开发的力度。我国天然气发电和工业用气以及城市燃气等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000年天然气需求量为260亿立方米以上,2005年达到600亿~700亿立方米。1995~2003年期间,世界天然气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2.54%,同期我国天然气生产增长速度为8.71%,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

因此,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是相对于现有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常规能源而言。新能源的概念一般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新能源常常又是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海洋能和氢能。新能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开展了较广泛的科研工作,虽然投资比重不大,但涉及的范围较广,特别是结合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需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应用推广,取得了较为实用的效果。但由于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新能源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效益比较低,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和系列化都有不少问题。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要形成一个产业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国家对新能源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四、建议与思考

1.确保石油运输的安全。油田资源的分散化意味着地理分布的分散化和海运航线的分散化。这衍生出一个新问题:中国必须有适应油田资源分散化的强大的运输能力。因为地理位置的分散化意味着海运总路线的延长和海运吨位的扩张。国家主导和建造一支中国远洋运油船队成了题中之意。与越来越庞大的进口不相协调的是,我国的远洋运油船队规模很小。据悉,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而海上船运的90%又是由外轮承担的。为了保障国家能源运输战略的需求,加快建设一支世界级的油轮船队迫在眉睫。

2.建立石油交易平台和标杆油价,争夺定价话语权。目前,建立中国自己的标杆油价正面临难得机遇。作为亚洲原油标杆的印尼塔皮斯(Tapis)和马来西亚米纳斯(Minas)都因为现货供应量的减少而逐渐失去标杆价格的地位。这样亚洲在石油标杆价格方面出现了真空,不得不用欧洲的布伦特石油做标杆价格,中国可以利用通过成品油或原油交易平台来产生一个反映国内供需情况的标杆价格来填补这一真空。另外,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价格作为全球油价的标杆价格饱受诟病,因为它过多地反映位于内陆地区库兴(Cushing)交割点的当地供应与库存状况,且很容易受到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也需要一个反应石油消费大国供需情况的标杆油价。

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尽快建立石油期货交易法规,规范石油期货交易的行为;加速培养熟悉石油期货交易的人才;国家重点培育一两个权威性的石油期货交易所,并加速其与国际的接轨,从而在石油价格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3.大力推行石油交易的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十分重要,石油―美元计价机制是美国保证美元霸权的重要机制,但对于非美国家则面临巨大的汇率波动风险。此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改变美元作为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的尝试,如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等。中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与我国一些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实行易货交易。探索中国与周边国家国际贸易结算的人民币化,推动与重要石油来源国实现石油交易的人民币化,并给予这些国家保证人民币清偿能力的承诺。

参考文献:

1.龙永图.加入WTO的两个重要准备.中国石化,2001(4)

2.余永定,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丁贵明,王玉新.石油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及改革调整方向.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4.中国石化销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石化销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4年12月

5.李玉顺.入世对石油企业主要业务的影响.中国石化,2001(12)

6.龚金双.2002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形势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2(1)

7.赵楠.中国成品油销售行业分析.中国证券报,2002.10.10

8.支晓津,杨洋,何斌锋.甘肃科技纵横,2007.04.10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商业客户中心 上海 200000)

(责编:若佳)

上一篇:资产价格传递货币政策前瞻性信息 下一篇:内部收益率在确定基准折现率时的错误使用及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