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时间:2022-10-05 10:29:42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摘 要:现代隐喻学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反映着人类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中。本文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隐喻 对比 翻译

一、引言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80年代,G. Lakoff和M. Johonson所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掀起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中。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英语和汉语中的喻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性;同时,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喻义又有不同之处;甚至可能同一喻体在一语言中有喻义,而在另一语言中却喻义空缺。本文拟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这一现象的比较,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英汉隐喻的对比研究

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即联想意义被映射到本体上,形成隐喻意义,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而这也正是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不难得出如下四类对应关系:

1.喻体相同,喻义相似

尽管中西方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但人类自身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仍具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基于相似的认知经验和整个客观世界本身相似性,人类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大体相似。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喻体相同、喻义相似的隐喻。如:

趁热打铁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脚踏实地 have one’s feet on the ground

颠倒黑白 call black white

火上浇油 pour oil on the fire

2.喻体不同,喻义相似

中西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条件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又具有不同之处,英汉隐喻对于相似喻义的表达,会采用不同的喻体。如:中国人用“掌上明珠”来形容自己喜爱的人,而西方人则用“apple of one’s eye”来表达相同的概念。类似的例子还有:

拦路虎 a lion in the way

害群之马 a black sheep

四面楚歌meet one’s Waterloo

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

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中西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特征,因此英汉隐喻中有时会出现喻体相同,但在各自语言文化中的喻义却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力与成功的象征,因此,在汉语中称一个人为“人中龙凤”则是对一个人的认同和褒奖,而且所有的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然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长得像蜥蜴、有着翅膀会喷火的怪兽,象征着凶狠残暴的人,如“My wife is a dragon.”类似的例子还有:

狗仗人势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 of a powerful person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幸运儿 a lucky dog

每个人都有得意的时候。 Every dog has its day.

4.喻体和喻义空缺

喻体和喻义空缺是指对于英语和汉语中的一种语言或文化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于另一语言或文化中。这种现象通常由于中西各自独特的神化传说、和历史典故造成。如:

临时抱佛脚 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

逼上梁山 be 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rebels

攻击错了目标bark up the wrong tree

称职worth one’s salt

三、翻译策略

从认知角度讲,翻译应沟通不同文化对事物的认知,求同存异,加深读者对异语文化的认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从认知意义的对等角度出发,隐喻的翻译应致力于构建相似的认知意象。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怎样实现隐喻的功能对等,即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尽可能地对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文接受者作出与原文读者体验十分接近的反应,应是隐喻翻译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此功能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变通和补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英汉隐喻对比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问题。

1.直译

人类相同的社会经历和认知方式以及相似的语言表达结构,使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共同的隐喻概念,即同一隐喻在不同语言读者中能够引起相同的联想。此时,直译有利于保持源语的风味,传达源语的意境和神韵,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保留喻体的直译

对于喻体相同和喻义相似的隐喻,宜采用保留喻体的直译法。如: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婚姻)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Miss Su remarked,“ There is a similar saying going around France,too. Nevertheless,it does not say (a marrage) is a bird cage,but is beseiged fortress,where outsiders want to rush in,and insiders attempt to escape out.”

不管属于什么文化背景,人们总能理解鸟笼、被围困的城堡与婚姻的相似之处。因此,采用保留喻体的直译法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能够引发译语读者相同的联想,使读者一目了然。

(2)保留喻体,辅以意义补偿

如果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应避免产生误解,此时应采用保留喻体,辅以意义补偿的翻译方法,这样有助于保留外国风味,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

...and now she and her sister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together...

如今她们姐妹俩过着猫和狗一样不和的生活。

该译中保留了英语中的喻体“lead a cat and dog life”,而且进一步指出了在此语境下该隐喻对于中国读者的该产生的喻义“不和”,即对其喻义予以补偿,而汉语中不可能引发这样的联想。这种翻译策略不仅能够保留外国风味,而且开阔了汉语读者的视野,促进了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意译

由于一些概念隐喻仅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隐喻的表达方式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概念隐喻,特别是当原隐喻的思想内容与汉译文表达形式有矛盾时,不宜采用直译法而应意译。隐喻意译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对词语表层结构的理解,然后以译文的习惯表达形式把原隐喻的喻义充分展现出来,当然隐喻形式的转换或再创造应该服从于原隐喻信息内涵的表达。

(1)转换喻体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因而产生隐喻的异形同义现象,同一概念的不同喻体,出现了两种认知方式的冲突。在此种情况下,不宜把原语中的认知方式,即喻体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目的语中。为了使译文语言理解顺畅,译者不得不使用目的文化的认知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中的认知方式,即翻译时将原文中的喻体改成适合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找出与原文形象比喻平行对应喻体,实现平行转换。如:

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乡下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It’s all the fault of rascal chai. 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s 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and he must have scared this painter fellow out of his wits.

(2)将隐喻直接转换为意义

有时同一个喻体形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而且同一事物、思想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用不同的事物设喻。假如隐喻的喻体形象既无法保留,又难以取代,那么只能放弃形象,而用非形象性语言把原文信息内容表达出来,只译喻义,即把原语的喻义变为铺陈、直说或阐释等。特别是当有些比喻的价值对整个译文并不重要时,就更应这么做了。此时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目的语优势,最大限度地防止原文话语信息和美学价值的流失。如:

If a woman conceals her affection with the same skill from the object of it,she may lose the opportunity of fixing him;and it will then be but poor consolation to believe the world equally in the dark.

女人如果用瞒众人的方法对她看中的人隐瞒感情,也许会痛失良机,抓不住对方。一旦机会失去,便自我安慰起来,反正别人也不知道。

四、结语

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是语言现象、认知现象,亦是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的各种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因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有重合的一面,然而它们更多的是体现出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因此,隐喻的翻译,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有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Newmark,2001)。翻译的功能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王东风,2005)。译者必须熟谙两种文化,意会其中的“弦外之音”,并灵活采用和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使译文接受者能作出与原文读者的体验十分接近的反应,实现翻译的功能,传播文化和丰富文化。

参考文献:

[1]Lakeoff,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王东风.再谈意义与翻译[J].中国外语,2005,(1).

上一篇:发展艺术设计多元化的方法浅探 下一篇:从标题入手解读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