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的跨文化叙事探析

时间:2022-10-05 10:00:32

《美国往事》的跨文化叙事探析

[摘要]《美国往事》完美地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视角独特:是一部用欧洲文化“悲悯”意味所编写的一部“成人寓言”。作为一名意大利导演,莱昂内在《美国往事》中自觉地用西方传统文化对美国文化进行了对比观照,这使得他的影像内容与影像风格形成了一种不同于美国文化的新革命,体现出了一种深切的欧洲人文主义关怀的同时也对日渐变异的美国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美国文化在展露其积极进取的一面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残忍与变异。

[关键词]《美国往事》;莱昂内;美国文化

塞尔乔・莱昂内是“意大利西部片”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言人。他一生都对美国的历史文化充满兴趣:早先他用《镖客三部曲》完整地过滤了美国历史;到了《西部往事》,他开始用美国西部片里走出来的一些人物描写“一个世界的开始与终结”。作为他最经典的影片,《美国往事》实现了跨文化叙事,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客观、公正而又深刻地观察和反映了美国社会。《美国往事》一方面华美、优雅得如同芭蕾舞一般轻盈,另一方面又如同特洛伊战争一般血腥,充满欲望、忠诚、背叛和内心痛苦,渗透了17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与对美国文化精神的深刻剖析。这不仅是导演对美国20世纪20~60年代社会生活的回顾,也是对美国社会弊端的思考和探源。

一、《美国往事》的叙事逻辑

《美国往事》是由大卫・阿里森的自传体小说《小混混》改编而成的。为了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莱昂内可谓殚精竭虑:他先后联合了7名编剧来改编剧本,影片的整个准备工作长达16年,为拍这部电影甚至谢绝了执导《教父》的机会。他见了很多犹太人或意大利人,和黑手党人都把他当成同路人或告解者:“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在我们面前‘电影化’这些故事,而我呢,我就是听着。因此我才能看见一个犹太街区。我沉浸在这些故事里以便让我变形为一个真正的纽约犹太人。”①

影片不断用“闪回”和倒叙来叙事,时空交错,结构复杂。但其内在的叙事逻辑却十分清晰与独特。《美国往事》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是仍然保持了原作第一人称的自知叙事,影片绝大多数场景是以路特斯的现场亲身经历,来还原整个故事情节,通过1968年路特斯回到纽约之后,触景生情,对自己流逝的人生岁月进行追忆,从而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对于路特斯而言,好友麦克西的死是这段回忆中最锥心蚀骨的痛――他一直认为,在35年之前,由于他的“叛变”,导致了麦克西和其他两个兄弟的惨死。往事不堪回首,多年前的那场血腥之夜让路特斯一直生活在记忆中的枪林弹雨里无法自拔。伤痛之余,他选择了自我放逐,浪迹他乡。35年之后,鬓发苍苍的路特斯收到了一封来自纽约的神秘信件,这封信使路特斯多年来日渐平复的内心再次掀起了波澜,它勾起了过去罪恶的记忆,也将揭开沉埋多年的谜底。因此年老的路特斯在片刻的怅惘之后又回归了平静,在他看来,这封信无非只是一个延宕得太久的惩罚的降临。他以为这封信只是一种迟来的报复,而他也坦然地准备接受这种报复。因此,他毅然地回到了纽约。惩罚确乎降临了,却不是路特斯可能想象到的任何一种形式。但无疑却是一种最严酷的形式:多年后他终于辗转明白,背负了35年的愧疚,毕生忠于和维护的那个兄弟,原来欺骗了他35年;他最心爱的姑娘,最终投入了自己“生死兄弟”的怀抱。这种迟来的真相颠覆了路特斯的全部记忆,改写了他的过去,使他过去的生命意义被呈现为了一个悲惨的笑料。

此外,影片通过片段截取,将路特斯的人生回忆进行了展示,而叙事人选择把叙事重点集中在了1921年和1933年这两段岁月里,略去了路特斯年少时的铁窗生涯和成年后的流亡经历。换言之,影片刻意把路特斯和麦克西的共度作为叙事的前提,从而让主角路特斯的记忆全都围绕着配角麦克西。因此,这是一个关于路特斯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麦克西的故事。影片在叙事层面上表明了这是一个有着明暗线的双螺旋结构。作为叙事明线的路特斯被叙述为一个忠义男儿:侠肝义胆、义薄云天;而作为叙事暗线的麦克西被叙述为一个之徒: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在这里,莱昂内无心探讨是非善恶、大是大非。他只想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来表达他对美国精神、美国传奇的一种质疑。实际上,正是那个之徒麦克西,而不是路特斯,成就了一个美式传奇: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小混混,逐渐成为黑帮老大,转而“漂白”身世,进入主流社会,占据财富,加官晋爵,并拥有了少年、青年时代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而路特斯却只能一无所有。成王败寇,适者生存。没有任何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信奉这一条定律了。在这里,正是路特斯、麦克西所呈现的关于忠义男儿与之徒的正反写照在讽刺了美国文化荒诞与无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莱昂内对“美国梦”进行的反思:梦想可能吞噬情感,欲望也足以淹没人性。

二、路特斯:美国文化的适应者

美国文化实质上是根植于移民文化之中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流动式的文化融入,让个人价值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同时,随着美国独立后经济的深度开发,在民主和自由的前提下,开拓竞争精神则成为美国人的共识;当经济进一步发展,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的呼唤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个人为大,私欲至上,追求个人的利益与享受,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莱昂内是一个意大利人,生活在文艺复兴最后的文化背景下。对美国文化的感悟与理解,他早就通过路特斯这个犹太移民在美国一生的成长经历来为我们做了解答。

影片里呈现的主角路特斯是纽约东区贫民窟的犹太移民的孩子。作为外来移民,路特斯一家想要彻底融入这个国家是分外地艰难。当结束了一天的街头浪迹之后,帕特瑞克问路特斯为什么不回家,路特斯说:“回家?我们家老太太在哭,老头子总是吼叫。灯是黑的,我们没钱交电费。回去干什么,我就在这儿(厕所)看书。”这种压抑的生活氛围影响了路特斯。他要改变这种现状而选择自己到社会上去闯荡。因此,一个白天在街头厮混,夜晚归家时躲在厕所看《马丁伊登》的小混混路特斯正是莱昂内镜头下的美国梦的探寻者:身处社会底层,却一心向上爬。但是路特斯本人却被呈现为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个人梦想的坚持远远不及他对个人感情的守护。在路特斯与仇家巴格西在街头遭遇那一段,最小的兄弟多米尼克被巴格西枪杀。多米尼克说出最后一句“路特斯,我滑倒了”,那一刻,路特斯彻底忘记了自己要出人头地的梦想,眼里心里都只是自己倒下的兄弟。他持刀杀死了巴格西。这让他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饱受12年牢狱之苦。出狱后的30年代,他的同伙已飞黄腾达,开了地下酒店、妓院等,并结成匪帮,路特斯自然入伙。此时路特斯与他的同伙一样:抢劫、杀人、、罪行累累,他人性里的丑恶暴露无遗。但恰恰是这个时期可算路特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身处壮年,有足够的金钱,一定的地位,有了正大光明地追求黛博拉的底气。他似乎已经实现了他少年时代的梦想,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真正融入了美国这个社会。在讲究心狠手辣、利益争取的黑帮活动中,他虽然也干尽恶事,却表现得有些“放不开手”:在抢劫钻石的行动中,他不认同麦克西他们赶尽杀绝的做法,因而满怀厌恶地将汽车开入水中、禁酒令前期他不愿意与政党合作……而与路特斯相反的是,麦克西却早已不是那个年少时和路特斯共患难的生死兄弟了。他早把路特斯的全部性格弱点都看在眼中。也正是利用这些弱点,麦克西很好地“把控”了路特斯。因此,他们二者的较量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上的较量――麦克西代表“美国梦”凸显的本质:好奇、冷静、心怀大志、心狠手辣,对自己渴望的东西有着强迫式的热情。最终,麦克西实现了梦想,凭借的是无畏的决心、大写的自我、远大的梦想、决绝的勇气。而路特斯热爱的,却是与生命有关的一切:友谊、爱情。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守得这二者的圆满,这就足以决定了路特斯永远无法靠近美国文化的核心。

在《美国往事》中,莱昂内用感伤的浪漫情调,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男人被抛弃后酸楚难言的内心世界。这使得他的影像内容与影像风格形成了一种不同于美国文化的新革命,体现出一种深切的欧洲人文主义关怀的同时也对日渐变异的美国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三、美国形象与欧洲视角

莱昂内对美国题材的探索和创作有一种强烈的执著。他说:“作为一个欧洲人,美国既吸引我,又令我吃惊。我感兴趣的是美国人的朝气――尽管有许多矛盾――以及他们对某些事情不随便轻信的态度……美国是梦幻与现实的混合。”②《美国往事》的故事就是一个人类的故事,人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在这里充分地显示出来。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度,但却是一个忠实于人性的国度,它让你成功,又令人承受在欲望的折磨与考验中。这也许就是欧洲人眼中的美国形象。

对于《美国往事》,莱昂内曾说:“这部片子不是出于现实,也不是出于历史,而是出于想象。它是一部寓言。我强迫自己为成人编造寓言。”③在这部片子里,路特斯这群移民的孩子,他们从小的梦想就是逃离贫民窟,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们做着黑帮所能做的一切:建帮派、运私酒、开地下妓院与酒馆、杀人抢劫、勾结政党,等等。他们依靠这种捷径式的道路追逐梦想,但却没有人到达了终点,也没有人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只有麦克西与黛博拉似乎实践了“美国梦”的全部:从纽约东部贫民窟中的外籍移民,跻身于上流社会,一个官及部长显位,一个变身著名影星。但莱昂内似乎并不认同他们的成功:麦克西在处心积虑地独吞钱财之后获得过一时的辉煌,但最后却身陷政治阴谋难逃他人的清洗。还有那个为了梦想出卖了自己爱情的黛博拉,历经种种的她终于成了大明星,站在了梦想的舞台上,但在舞台卸妆后,她也只有满心痛楚与疲惫。麦克西和黛博拉,都是美国式的梦想家。他们目标远大,行为坚定;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然而也正是强烈的进取愿望使他们叛卖了自己的感情。尽管最后他们可以洗去身上的血腥与冷酷,披上上流社会温文尔雅的外衣,但这恰恰是种反讽,暗示了这种富于现代性进取精神的恶劣本质:以自我为中心,为了个人的成功,不惜出卖良知与感情,伤害他人。这也正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繁华表面下所掩盖的社会道德堕落的本质。

莱昂内用《美国往事》成就了他影片序列的一个高峰。他站在高处,以一个外来人和一个艺术家敏锐的眼光来审视了美国这个让他情感复杂的国度――这是一个梦想无边的国度,也是一个吞噬情义的国度。而这个关于美国的“往事”,更是他本人在实现跨文化叙事的情况下而形成的一部“影像寓言”。

注释:

①② 郝建:《魍魉世界与共同规则――谈〈美国往事〉及类型片一种》,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③ [美]伊兰尼・勒曼佐:《采访莱昂内》,美国《电影评论》,1984年4月号,转引自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1991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芹(1973―),女,湖北宜昌人,文学硕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媒与文化。张娟(1986―),女,重庆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媒介与文化。

上一篇:创新思路注重“学为主体”的化学教学案例设计 下一篇:《红字》中海斯特“美国式”精神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