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10-05 08:53:17

家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摘 要: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应从优化家庭环境,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角度入手,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改进施教策略,增强家长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创建家庭道德实践环境,促进中学生知行合一;加强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社会德育环境的协调互补。

关键词: 家庭环境 中学生 思想品德 对策 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是形成和获得社会化角色、社会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发展由动荡趋向成熟,极易发生分化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家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最初和最基础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等发生巨变的现代家庭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家庭现状,以便有意识地优化家庭环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强化中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家庭成员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普通家庭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基础。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家长素质普遍提高。家庭成员的相互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女性地位不断上升,女性逐渐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机会。这些可喜变化均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家长增强教育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家长调整教育方法,采用更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促进其健康成长。但由于各地特殊的现实情况,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女性仍未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现实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家长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不利于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过去,中国家庭中一对夫妻与数对已婚子女及其孙辈同居生活的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较多,家庭规模大,结构复杂。近三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数量锐减,以一对夫妻与子女为的核心家庭激增。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近二十年核心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75%以上。由原来的大家庭过渡到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子女数量锐减,整个家庭的注意力围绕一个子女“转”,家长往往包办代替或是溺爱子女,这极易造成子女意志力薄弱,自立自理能力差,责任感缺乏等多方面问题。同时,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不断减少也造成传统的以孝悌、忠诚、礼仪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失去依托,走向解体,削弱了东方传统文化中根本的孝道精神。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有责任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孝亲教育。目前,人们普遍感到许多中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离异家庭增多,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的结论相当一致。“美国的学者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1]

三、社会价值观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转变,实现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相容共融,但是,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在我国的传播,如利己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等等如潮水般,一波波席卷而来。[2]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取向出现,社会转型的变化,使家长面对新事物、新思潮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依据,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选择迷失,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在这种混乱状态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理性精神,加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应接不暇,是非分辨不清,模糊了道德评价标准,使抗诱惑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极易误入歧途,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等思想品德问题的产生。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种良好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要有精神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3]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有形教育外,依然存在着一种看似“无形”的教育在起作用。一方面,父母应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在家庭中,孩子有最多的机会与父母接触,父母的情感、思维及心理因素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必须主观上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保持家庭成员间互相谅解,和睦相通,自觉维护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沟通,增进亲子感情。父母运用娱乐活动等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倾诉的机会,听取他们内心的声音,才能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整个家庭气氛密切相关,绝不能忽视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

(二)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家庭德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素质。首先,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境界,要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关键。家长保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德育的方式要润物细无声,通过父母为人处世原则、交友及生活方式、甚至是穿衣打扮的习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其次,提升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方式、处理家庭关系的水平及家庭生活质量,受其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子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最后,提升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当掌握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常识,尊重子女的人格,善于与子女沟通和交流,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为中学生创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三)改进施教策略,增强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伟大思想家培根讲道:“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你对他百依百顺。”[4]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孩子的同时,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心理,讲究策略、方式,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一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策略方式。另一方面,讲究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家庭德育不仅要坚持一致性与连贯性,而且要坚持日常渗透与集中强化相结合,更要坚持挫折教育与鼓励教育相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掌握生存所需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既充满自信,又能适应社会、承受挫折。因此,需要“惩罚”与“激励”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中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既能正确对待挫折,又能树立自信,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

(四)创建家庭道德实践环境,促进中学生知行合一。

德育工作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这需要父母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行事,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道德实践环境和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鼓励、支持中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为中学生提供家务劳动机会。使中学生从中体会家庭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改变其懒惰、散漫的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为中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中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使中学生德育活动更具实效性,促进中学生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五)加强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社会德育环境协调互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链条上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5]三者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会促使未成年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方面家庭德育离不开学校德育的协助。学校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德育的责任,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学校应运用多种手段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水平,传授给他们实用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中学生正逐步走向成年、走出校园,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发展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学校德育,还是家庭德育,都要经过社会环境的检验才能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面对新时代,90后、00后中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综合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在校内,建立一个从德育主管到德育导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德育小组、个别学生的纵向网络;在校外,还可以建立以QQ、手机短信、飞信为载体的信息传递网络,化解直接对话的尴尬、害羞等情绪,使沟通更加便利,问题更易于解决。如此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使家庭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259-263.

[2]丁晓平.试论美国家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J].教育时空,2010,5.

[3]李璐,高丽.家庭环境: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催化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7.

[4]袁双.浅谈优化育人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J].德育研究,2010,7.

[5]周伟论.浅析家庭文化及现代意义[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8).

上一篇:树立“三贴近”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环节 下一篇:浅谈高职学生大学学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