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

时间:2022-10-05 06:34:41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

和谐是教师学生交往的基础,和谐课堂是指在教学情境下,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构造和谐的体育课堂,旨在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愿学、乐学、爱学的学习心境,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主动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一切资源,挖掘教材趣味性

趣味性、娱乐性是体育课的一大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把实心球投准练习比喻成打靶,把障碍跑练习比喻成红军长征,或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编成故事情景,故事内容环环相扣相连(比如消防员救火、鸡毛信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很好的例子),耐力跑则可以采取追逐跑、让距跑,自行设定路线完成规定距离等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学习。

要转变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认识,把体育课堂看作是生命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的课堂,学生是生命体,一群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终究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得了的。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就应顺应学生的需要,落实课改理念,营造多维互动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运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认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收集过程,然后是对收集在大脑皮层的信息资料加以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的过程。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有兴趣儿童才愿意去参与活动。孩子们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孩子是否有兴趣。在体育教学中依着书本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对于特校的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想达到好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穿插一些游戏的成分,或者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之中扮演各自角色,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如游戏《大鱼网》,一部分同学扮演围网捕捞的渔民,另一部分同学扮演活蹦乱跳的鱼儿。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过程,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扩大学生活动空间

场地和器材对于体育教学,就好比一位家庭主妇离不开柴米油盐一般,进行体育教学,场地是首要条件。但摆在特殊学校面前的现实情况却是活动场地小,不规范,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这样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尽量在场地问题上多想办法,如可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有些教材内容,能在校内进行的,就安排在校内,校内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就安排在校外,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有计划的组织教学。如利用乡间公路或小道,根据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改变路线组织越野跑;利用周围的小山组织爬山等教学;利用小河的石块投掷手榴弹、铅球等教学。这样做,既解决了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观察学生表现,调节教学过程

一般来讲,反馈信息可以通过提问、技评、测验等形式收集。但体育教学法,用语言文字回答很少。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从学生体态语言中收集反馈信息,判断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接受情况。如:通过观察学生完成动作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分析某些学生的反常表现、动机及其他情况等,借以随时调节教学过程。如在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捣乱别人训练,此时,教师直呼其名或在众目之下进行批评,该生迫于压力,可能表现服从,但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拒绝接受老师教育,还会影响整个课堂秩序,如果此时老师采用体态语言,中断自己的讲解,用目光注视一下或慢慢走向该生,向他努努嘴、皱皱眉或摇摇头加以提醒,这种既引起学生注意,控制该生不良行为,而且维护了该生的自尊心,因而教学过程井然有序,不至于受到干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抓住特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就抓住了新课程的本质,也必能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我们的体育课也因此而永葆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上一篇:狠抓小学体育常规课堂,促进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浅论儿童立场语境下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