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摘要

时间:2022-10-05 04:02:21

浅谈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摘要

[关键词]虚假新闻;评价意义;建议;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却看到了像《金庸去世》、《纸箱馅包子》等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在互联网横空出世,各大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媒体记者不惜制造假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正义的使者像《新闻记者》一直在坚持评选虚假新闻,十年以来,他们在100条虚假新闻的评选上为媒体记者做了榜样,践行了新闻真实的定义。本文以《新闻记者》十年的百条虚假新闻为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十年虚假新闻的特征,试图深入研究虚假新闻的定义和评定标准,总结规律并提出建议。社会责任酒香不怕巷子深,新闻记者10年打假的意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主要有:第一:坚定信心,敲响警钟。它坚定了我们抵制虚假新闻的信心,坚定了我们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操守的决心,同时也给我们的报人们一个警示,在追求报业发行量和网站的点击率的同时,最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地报道新闻,就像编者按中说道,在经过几年的评选中,有些媒体已经开始主动反思,汲取教训,其中《羊城晚报》编辑对于假新闻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写了《编辑如何“证实真实”?》。第二:提供样本,创新研究。《新闻记者》对假新闻的研究,十年百条的虚假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典型案例,积累了别样的样本,创新了对假新闻的研究。通过分析可以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特征和规律,提出探讨防范之策,通过对案例进行归类、研究的分析,概括处新闻造假的动机、手法,提出杜绝假新闻的方法,通过分析对记者在以后的采写新闻的实践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纵观百条虚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其特征是两头少中间多,其中七月份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大占18%,而二月份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小仅占3%,其中五月到七月是假新闻的爆发期,然后数量总体下降。其一,说明了假新闻的数量和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夏季假新闻发生的频率较高。其二,说明了到了年中,、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专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拳出击后,八月到十月假新闻的数量明显有所减少。其三,在看此图我们发现尽管八月份数量减少,但是十一月份假新闻的数量又出现了小的高潮,可见制止假新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斩草除根,关于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有一个精准的调查,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个定量定性的分析,有理有据,才能取信于人。

二:关于新闻造假的刊播类型方面,在百条虚假新闻当中,其中报纸首当其冲,占了76个,网络造假12个,杂志造假5个,图片造假4个。其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闻图片的剪辑、后期编辑的技术与日俱增,让虚假照片也开始泛滥,关于这方面的评选在百条虚假新闻中略显较少,因此我们要加强此方面的分析。其二,尽管在造假方面,因为技术手段等问题,电视和广播难于直接取证,它们的可保存性比较差,因此电子媒介假新闻被评选出来的概率很小,但是对于电子媒介的研究我们不能止步,要对这方面的报道进行专题研究,其三,在刊发的类型方面,我们还应该加强新闻评论的研究,因为如果新闻本身就是虚假的,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记者对新闻所做的评论当然也是假的,这样的评论对于我们读者甚至是当今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对于百条虚假新闻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在新闻报道方面评选虚假新闻实现:1.虚假新闻评定标准要有准确的描述关于新闻的定义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阐释,但是对于什么是虚假新闻,打假了打了十年,我们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定义让人信服,而对于虚假新闻的评定标准,我们也是在云里雾里,总说不出一个评定的标准界限,希望权威人士和相关部门或者是新闻记者杂志能共同商讨,对此作出严格描述。2.正面报道评定标准要有影响力在正面报道、典型报道中我们常常被一些感动的新闻所流泪,但是这些新闻却如实地存在着任意拔高,刻意求全的问题,在2007年评选中,正面报道的假新闻《一次感动》终于落网,陈力丹老师在《写给中学生的新闻学》中写道: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是前提,也是底线,不能因为感人而把不存在的事实当做新闻,所以对于正面报道的虚假成分,我们要深入分析,每年要从虚假新闻中评选出来一个假新闻给予报人们警示,因为在正面报道中作假,它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会最终失去公信力。

三:在新闻业务方面评选虚假新闻要实现两个“明确”:1.明确新媒体造假的势头,做好专项评定研究在刊播的类型上,我们看到网络媒体造假12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但是网络媒体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虚假信息的快速和广泛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我们要加强对网络媒体造假的专项研究。2.明确转载虚假新闻媒体的责任,做好深度评定分析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三条规定:“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可见,对于转载媒体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评选虚假新闻中,我们没有看见转载虚假新闻的媒体出现在评选的目录中,对于此类转载问题的认识还没有明确,因此对于此类问题值得我们分析。最后重温《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把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通过对假新闻的评选、分析和研究,希望真实永远与新闻同在!

参考文献:

[1]罗恩·史密斯. 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258.

[2]张涛甫.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

[J].新闻记者,2011,(05):05.

[3]顾勇华.对《新闻记者》新闻打假的感想

和建议[J].新闻记者,2011,(03):05.

[4]陈力丹. 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

业要求[J].新闻记者,2011,(03):26.

[5]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130.

[6]李韧.虚假新闻处罚中存在的问题[J].新

闻记者,2008,(01):26.

上一篇:锅炉受热面管子损坏分析及修理方法 下一篇:浅谈地基的处理及施工